“马上天就下雨了,施展不开,要不是微信群一喊,很快就会过来几十个人,铜器队热热闹闹给你表演几个节目。”9月24日上午,听说记者来采访,庙下镇乐寨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会议室,围过来10几个人,一打听,全是铜器社的骨干。
“俺村的铜器社最早开始于清朝末年,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领队现在大家都不记得了。我记来事儿,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的铜器社就有四五十号人,主要的队员有尚弯、王见、鲁启明、刘狗侵等,那时候他们都是青壮年,正是有劲的年龄,玩的花样也多。”69岁的乐寨村1组村民、铜器社老队员刘海卷回忆说。
乐寨村铜器社在清末兴盛时期曾分为南社、北社,可能与民间传统的社火习俗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艺节目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据村里老人回忆,乐寨村铜器社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尚弯等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民间艺人,先后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杨武银、鲁新立、鲁海为代表的第二代民间艺人,以及2000年以后以刘爱珍、王桂芝为代表的第三代民间艺人的不断传承和创新。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村民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业余文化生活。如今已57岁的铜器社负责人王桂芝在1988年前后加入铜器社,从最初的打鼓开始学起。“那时候刚添了第一个小孩,觉得铜器的声音听起来很震撼,不知不觉就迷上了。”
乐寨村广大村民对这种传统的民间文艺表演,似乎从骨子里都渗透着喜爱。记者了解到,自铜器社创立以来,铜器社的大鼓、小鼓、铙、镲等乐器以及表演服装,都是队员们自己凑钱购买的。如今随着表演团队的不断扩大,以及对外演出的需求,每名队员都自发购买了适合不同季节、不同场合演出的三四套传统表演服装。
“最初的时候,因为没有资金,我们接到演出任务后,坐着拖拉机去,冬天风大灰尘多,往往跑了几十里路脸上落了一层灰,脏得认不出是谁了。有一次去伊川演出,坐的厢式货车,队员们在里面黑灯瞎火闷得头晕眼花。”领队王桂芝回忆说,尽管在外出表演时吃了很多苦,但对于铜器表演炽热的爱,让他们苦中作乐,奔走于中原大地的城市乡村,用震撼的民间音乐传递着丰收的喜悦、成功的欢乐、创业的希冀、爱情的憧憬,也用他们饱满的精神面貌展示着新中国农民的良好形象。
在广泛吸取借鉴其他铜器表演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以王桂芝、刘爱珍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铜器社负责人,不断创新铜器表演形式,并根据时代特色对节目名称“升级换代”,《百鸟朝凤》《龙腾虎跃》《四季发财》等一批雅俗共赏,体现喜庆热闹本色的节目,更加受到广大群众和有庆典需求的企事业单位的青睐。
随着加入的村民越来越多,乐寨村铜器社不仅春节前后在本村表演,而且参加周边乡镇以及县市组织的各种比赛和商业演出,屡屡获奖,好评如潮,成为叫响周边县市的一个知名表演团队。铜器表演也成为村民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一个家庭里好几个成员、好几代人都是队员的比比皆是。今年72岁的10组村民鲁申,是铜器社的老队员,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和儿媳、一个女儿、一个孙女都成了队员。10组村民王长水,有10个家庭成员都是铜器社的队员。“我喜欢热闹,觉着这样跑腾跑腾既锻炼了身体,又心情高兴,现在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聚在一起玩玩多好啊!”鲁申笑着说。
“乐寨铜器社要想久盛不衰,必须培养一代一代的接班人。”随着越来越多青少年学生的加入,每年寒暑假期间,铜器社都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开展技艺传承培训。每天晚上组织学生从背诵简谱入手,再手把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传授。如今,铜器社吸引了该村30余名中小学生的加入,王子鸣、翟帅超等中小学生已成长为铜器社的骨干队员,每逢节假日参与各种演出活动。
如今的乐寨村铜器社已发展成为拥有鼓、铙、镲等各类打击乐器100余套、150余名队员的表演团队,无论从节目种类和演出阵容上,在周边县市都是响当当的。
乐寨村铜器社的蓬勃发展,也得到了庙下镇、乐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庙下镇政府曾奖励该村铜器社一批演出服装,村“两委”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资助铜器社4000元用于购买乐器。
“每次外出参加比赛,俺书记都亲自跟着,协调和维持现场秩序,有时候接到演出任务早晨走得早,书记都给我们准备煮鸡蛋和热奶,让大家吃饱表演好。”铜器社队员霍晓芳说。
在村党支部书记刘建斌心目中,铜器社就是村里的“宝贝”和最美的一张名片。“铜器社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作了很大贡献,下一步,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将对铜器社更大的支持,进一步提升铜器社的表演质量,走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队员能够挣到钱,安心留在铜器社,稳定队伍、壮大队伍,把乐寨村铜器社打造成周边县市更加知名的民间文艺品牌。”
融媒体中心记者郭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