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帮助最多的是县委办公室的张银耀同志。我请他把习近平这两年的批示、讲话等帮我找来看看,还有县委书记在正定做过的具体事情,在哪个乡、哪个企业讲过什么,解决过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有较大的变化,等等,也请他帮我尽量多地介绍。我下乡村地头采访,张银耀有时候也陪我去。
习近平刚来正定时任县委副书记,当时的县委书记叫冯国强,这位老同志我也拜访了。还有一位姓宋的老书记、纪检书记张五普,以及县经委主任、政研室的同志等,我都与他们进行了交谈。这期间,我还跟习近平一起骑自行车下乡调研过。
当年,记者的装备相当落后,我也不习惯使用录音机、照相机之类的东西。无论采访谁,都是拿一个本子,用笔速记。在正定县采访期间,我记了满满两本笔记。可惜的是,因为我后来工作流动性大,这两本笔记本都找不到了。
后来的日子,我和习近平断断续续的访谈交流大多是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般都在九、十点钟以后,我到他办公室去找他。他的办公室面积15平方米左右,四白落地,陈旧的办公桌椅。办公室里面还有一个小套间就是他的宿舍,大约10平方米吧,里面放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摆着水杯、瓷碗、热水瓶等。
看得出来,他个人生活极其简单,完全没有什么讲究。
采访期间,我短不了离开正定回石家庄,有时开会,有时编稿,忙上几天。这期间,习近平到市里来办事,我还到招待所跟他见上一面,一起吃个便餐,聊聊天。
整个采访过程持续了两个多月。在我的记者生涯中,周期拉这么长的采访,还真是绝无仅有。
采访组: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写的那篇报告文学《“而立”之年》的主要内容吧。
周伟思:这篇文章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主要历史背景,用全方位的视角描述了一位年轻县委书记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以及他成长的心路历程。
文中以我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例,介绍了习近平自觉提高前瞻性战略思维,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及勇于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
写作中,我力图用平行的视线,再现这位酷爱学习、宽厚包容、勤于思考、敏于行动的同龄人,试图能让读者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而立”之年》是这样结尾的:“是啊,只有当一个人的能力受到最大限度的挑战时,我们才能充分地衡量和评价他。而他,随时准备接受最大限度的挑战。一切,刚刚开始。”(未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