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托管接近尾声,接下来的暑假生活,防溺水安全管理也到了接受考验的时刻,在“年年强调”的防溺水宣传之下,为何仍有悲剧难以断绝?
现实无情地揭示出我们当前防溺水工作的深度困境。每年暑期,铺天盖地的“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水域”标语,似乎已固化为一种仪式性的提醒,却未能有效转化为孩子们行为深处那根警觉的弦。宣传教育常以简单警示和成人化语言为主,与孩子们天真好奇、对风险认知不足的心理特质存在明显错位。同时,不少监护人因工作忙碌,对孩子的看护存在疏忽,或对“野外水域”的潜在危险认识模糊,以为“就在岸边玩玩水”无妨,却忽略了危险可能瞬间降临。社会层面,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区缺乏安全的公共亲水设施,孩子们无处可去的“野泳”成了无奈选择;一些危险水域警示标识陈旧或缺失,更未配备必要的紧急救生设备,为悲剧埋下隐患。
扭转局面,需从“警示”转向更具韧性的“防护网”建设。首先,防溺水宣传必须实现精准化与情感化。利用孩子们熟悉的短视频、漫画等形式,真实还原溺水发生的无声与迅速,使其直观理解危险后果。同时,强化“同伴风险共担”意识,鼓励孩子们敢于劝阻同伴的危险行为。其次,落实监护责任是关键一环。呼吁监护人做到“有效看护”———即在孩子亲水时保持触手可及的距离,并时刻专注。社区、村集体可探索建立互助看护小组或暑期临时托管点,为无人看管的孩子提供安全去处。再者,完善公共设施与提升应急能力刻不容缓。加大对安全公共游泳场所的建设投入,尤其在资源薄弱地区,努力让孩子们“有处可去”。对危险水域进行拉网式排查,更新维护警示标识,在重点区域配备救生圈、长绳等简易救生设备,并探索安装智能监控与广播系统,实现远程警示与快速响应。最后,将游泳和自救技能纳入青少年基本生存教育。在条件允许地区,推动游泳课进校园或社区公益培训,让孩子们掌握落水时保持漂浮、呼救以及科学施救(如抛掷漂浮物)的知识,变被动躲避为主动防护。
每一起溺水悲剧,都是对社会保护网络是否牢固的沉重拷问。守护孩子们如朝阳般蓬勃的生命,远不止于年复一年的口号提醒。它要求我们以更深的共情理解儿童心理,以更实的举措填补监护与设施漏洞,以更广的社会协同编织无死角的安全之网。让每一句警示都化作有效的行动,让每一处水域旁都有警觉的目光,每一个孩子探索世界的夏日旅程,才能最终平安抵达家的港湾。唯有如此,孩子们带回家的才该是满心欢乐,而不是被水浸透的书包与永远沉默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