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雨比较多,而且正在收秋,大家都是各忙各的,等这一段过去了,咱们还得继续组织起来唱唱跳跳,为乡亲们送上文艺节目。”9月24日上午,秋雨连绵,在庙下镇文寨村党群服务中心,汝州市缘梦成翔艺术团团长毛恩,正和几位老姐妹在商量着秋罢演出的事儿。
这个有将近50名演职人员的艺术团,大部分演出都是“混个肚子圆”,甚至是“自己倒贴钱的买卖”,却为何3年来越发展越大,而且名声越传越远?55岁的毛恩一席话揭开了其中的谜团。
“我娘家是蟒川镇寺上村的,当小闺女时就爱唱戏,那时候俺村里有个曲剧团,排练有十几场戏,经常出去演出,我就在剧团。嫁到文寨村,我还是爱唱戏、爱跑腾。在成立艺术团之前,我身边就聚集了20多个姐妹,成天在一起唱唱跳跳,既锻炼身体又心情舒畅。”毛恩笑着说。
毛恩这一群姐妹在一起唱唱跳跳,可不是一般的临时耍耍,她们排练的都是有板有眼的节目。像广场舞《吉祥中国年》、曲剧《姑嫂游春》、戏曲《夸河南》、小品《母子赶会》以及民间传统文艺节目竹马旱船等,有十几个节目。这样有板有眼的文艺节目具有浓郁的豫西地方风味,老百姓最爱看,她们只要一开始演出,很快就会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正是有这么多的农民“粉丝”,2018年7月,姐妹们商量着成立一个正儿八经的艺术团,也可以扩大知名度,去更远的地方演出。
成立一个艺术团,就需要有各种音响器材和乐队,可不是闹着玩的。毛恩说,“俺女儿、女婿都很支持我们,2018年春节前,我去宝丰买音响,花了11000多块钱,女婿听说后,直接给我把钱转了过来,所以你再领不好这个艺术团,谁都对不起。”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就这样,姐妹们都是自己掏钱买设备买服装,缺啥都是商量着兑钱。艺术团缺专业的乐队伴奏,附近湾子村村民石木锁组织了几位拉曲胡的,主动加入艺术团。2018年11月13日,艺术团高高兴兴拿到了汝州市文广旅局审批的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当年11月25日,艺术团就接到了庙下镇春店村庙会期间的演出邀请。“虽然没挣到多少钱,但最起码顾住了大家的吃喝,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接下来,这个草根艺术团演出不断,“文寨村有个女子艺术团,演得怪美哩”,这样的赞誉也越传越远。
2019年,艺术团先后参加了河南电视台在汝瓷小镇举办的“农村春晚”演出、市群艺馆文艺演出、庙下镇拍摄的本土微电影《玉羊晚照》开机仪式演出以及许多村庄的庙会、春节文艺汇演等,全年演出达34场。最让她们自豪的是,艺术团丰富多彩的接地气的文艺节目,得到了汝州市民政局的青睐,先后被邀请到14个乡镇敬老院巡回慰问演出。
因为演出费用的微薄,接到演出任务的艺术团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演职人员自己开着轿车、农用三轮车、骑着电动车赶往现场。尤其是参加农村各类庙会演出,演员们吃的是家常便饭,甚至有时候过了饭点,吃个馒头喝瓶矿泉水就算一顿饭。微薄的演出费用,往来的艰辛奔波,却阻挡不了演职人员为农民演出的热情劲儿。
“只要接到演出通知,哪怕就管一顿饭,俺们都是一喊就到。只要大家能出去演出,看到群众的高兴样儿,我们就觉得很值得!”毛恩乐呵呵地说。
文寨村3组村民杨玲是艺术团的骨干演员,在曲剧《姑嫂游春》里扮演“佘太君”,在竹马旱船节目里扮演“老汉”,她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先后买服装就花了1000多元,“喜欢这,就不讲代价,听见曲子响啥都不想干,就想往现场跑。”
正是这种发自内心对民间传统文艺的痴爱,让艺术团的演职人员越聚越多。目前,艺术团拥有演职人员47人,演出设备近90套,演出服装40余套,排练有竹马旱船、舞蹈、戏曲、合唱、小品、快板等20余个节目,演出辐射汝州市各个乡镇、街道,成为活跃在汝州城乡的群众最喜爱的农民艺术团之一。
“今后,我团将继续努力,克难攻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继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戏曲文化,进一步创新、丰富竹马早船、舞蹈、小品、歌曲、戏曲、合唱等节目内容和表演形式,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展示新时代农民风采。”爱说爱笑的毛恩,这话说得文绉绉的,听着真不赖。
融媒体中心记者郭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