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参观拥有700年树龄的皂荚古树
近年来,我市古树名木保护日渐走上正轨。近日,我慕名对焦村镇魏沟村的古树名木,进行了一次实地探访,亲眼见识百年雄风不减的古老绿树。它们的高大,让人敬仰;它们欣欣向荣的生长姿态,让人从中汲取到强大的力量。
沿着靳马线,车辆在曲折的道路上行进。一路上坡,让这条通往大山深处的路途显得格外悠长。远远地,看到魏沟的路牌,接着看到岔路口,村口的大石头上,镌刻的“魏沟”二字,格外醒目。而后便是一路下坡。我们从山下跑到山顶,又从山顶进入山下。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柏油马路修到了大峪魏沟的深山窝窝里,这才得以让我领略到从前无法轻易到达、近距离欣赏的古村落的魅力。
刚进入魏沟村的小游园,大树下乘凉的村民就热络地向我们介绍村子的种种。至此,我也才知道,就眼前这棵用来乘凉的洋槐树,已有320年的历史。
村内小溪蜿蜒流淌,我们被溪旁一棵巨树吸引,它盘踞在小溪流上,枝繁叶茂长势好,树干上的名片告诉我,它已有700岁“高龄”。抚摸着粗糙但坚韧的树皮,感受到的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魄力。突然想到700年前,它自元朝起屹立不倒,村外江河飘摇,金戈铁马,村内,这棵小树苗兀自生长。一茬又一茬、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来来去去,它看过了这700年间的风景,却又对这些并不言语。它缄默着,任历史长河从身边流过。
我们一路走一路看,村子道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上百岁的树木很多。这些古树现在生长状态良好,离不开我市对其保护措施实施得当。
2018年,我市对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历年来,我市先后几次开展古树名木登记普查工作,2016年和2017年又聘请相关专家对古树名木资源进一步进行调查统计,根据前期开展的名木古树调查工作收集的数据资料,编撰成《汝州市古树名木》两本,并对登记在册的古树制作古树名标牌。牌子为白底绿字,标明编号、科名、属名、树龄、拉丁名等内容,与历经岁月的古树相得益彰。挂牌时依照调查数据统一编号,选择合适位置按顺序挂置,实现一树一档,一树一牌。有了这张“身份证”,意味着对每棵树木的保护会更加具体。
近期,在新一轮的古树名木普查中,我市调查统计古树名木601株,其中:一级古树名木37株,占总数的6%;二级古树名木156株,占总数26%;三级古树名木408株,占总数68%。由于长年经历风霜雨雪,部分古树的健康亮起了“红灯”,鉴于此,2019年4月,我市邀请省古树名木复壮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对焦村镇和大峪镇等地急需保护的古树进行“把脉会诊”,现场诊断古树保护存在问题,从古树生长环境改良、有害生物防治、树体防腐填充修补、树体支撑加固、枯死枝清理、围挡设置等多方面提出保护建议。制定具体保护复壮方案,以期使我市的“绿色古董”得到较好保护。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帮助贫困群众富裕起来是第一要义和任务。但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村落发展得更有质量、更富文化气息。当前,乡村振兴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也显得尤为重要。带着历史余韵的物件,更能成为寄托人们情思、引人前往的重要因素。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载体,是见证城市变迁的“活化石”,是一个地方历史演变和文化繁衍的真实见证。人们都说古树是一个村的魂,古树是区域历史的见证和刻录,它承载着林业发展和多代人的记忆,保护管理好古树名木,不仅能留住乡愁乡情,同时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手碰触到它们的时候,才真切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涵义。那是我们生存的最基本载体,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抛头颅洒热血,争取的不正是这片植满绿色的大地,那些成长为百年活化石的参天大树就是我们要保护的珍贵财富。沿着村子继续前行,望着满眼绿色,感慨阳光日复一日,毫无差别地照耀着人们与大自然;感慨生命多么奇妙,让思想和社会进步;感慨大家同舟共济,共同奔赴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