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曾经对我说:“正定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要超过正定经济发展的速度。”这一点,他说到做到了。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56%,人均收入增长75%,正定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正定经济发展的速度。
采访组:在您看来,正定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赵德润:通过调查,我认为第一个因素是为农民减负。过去,正定的征购任务高达7000多万斤,平均到每一个人的头上,就有将近200斤的负担。农村大队和社员只能靠增加投入,加大水肥,才能保持住高产量和高征购,这样种粮食的成本就高。有些地方交了征购,农民就没了口粮,只好到别的县买高价粮当口粮。这样一来,不可能不穷。
据我所知,习近平同志到正定县之后,不想在逐年加码的征购任务上再出什么“政绩”,他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摘掉“桂冠”,让人民喘一口气。他和县委副书记吕玉兰商量,给中央领导同志写信,经过反映和调查,国家征购减少2800万斤,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谈到这一点的时候,习近平同志说:“我们正定宁可不要‘全国高产县’这个桂冠,也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从他平和的语气里,我感觉到他对忽视群众利益追求政绩是坚决反对的。
听到他这么说,我心里很感动。我感觉他给正定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要知道,在绝大多数时候,考量一个官员能不能升迁,往往不是老百姓,而是他的政绩。习近平同志在可以表现政绩的时候却不要政绩,而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一条,我觉得非常难能可贵。
农民收入快速提高的第二个因素,也是以后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就是依托城市发展经济、发展多种经营。在习近平同志主导下,农民养鸡、养牛、养羊、种植瓜果蔬菜,给城市供应肉蛋奶、充实“菜篮子”。正定紧挨石家庄,供应链短,运输快,各种副食品源源不断输入城市,正定老百姓的腰包很快就鼓了起来。这个情况证明,只要有了好的环境、好的政策,农民勤劳致富是非常快的。
与此同时,正定还发展编织业、机械配件、化工原料、服装、家具、食用菌、花卉、家用电器修理等产业,为城市服务。另外,正定的农村还有大量劳动力为城市建设服务,农民成群结队到石家庄打工。
类似这样的措施全面铺开以后,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我们常说国富民强、藏富于民,习近平同志在正定首先做到了藏富于民。
采访组:您讲了采访和考察的过程,请您再讲讲《正定翻身记》写作和发表的过程吧。
赵德润:我和习近平同志在4月19日那天谈的比较多,也比较深入,由此奠定了这篇文章的基础。之后20多天的采访,是不断充实内容的过程。正定离石家庄15公里,我那些天就待在正定,不回石家庄了。考察之余,就和近平同志聊天,了解情况,进行讨论。我们有时候在招待所讨论,有时候到他办公室讨论。那时候,近平同志也是一个人生活,除了工作以外,他晚上还会去招待所给我送些吃的,一进屋就说:“别辛苦了!休息会儿,休息会儿。”
我们一边品尝他带来的小食品,一边抽烟,一边聊工作。他抽的烟是“荷花”牌,和普通农民抽的一样。当时一些县乡干部抽的烟也比他的好。其实,他完全有条件抽好烟,但他只抽这种便宜的烟。
我们聊天的时候,经常碰撞出思想火花、语言火花,我就第一时间把这些话记下来。比如“靠城吃城”,“为城里人服务,掏城里人腰包”,这样有点儿俏皮又十分生动的语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大丰富了我的采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