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村的乡愁记忆果子魅力九峰山药王楼的故事习近平在正定汝州于家红锤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602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6-03

民俗村的乡愁记忆

孙利芳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永不磨灭的故乡,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抹割不断的乡愁。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耙一犁、一桌一椅、一锅一铲总在梦中萦绕。乡愁就像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总在梦中流淌。

周末,当一脚踏进陵头镇王湾民俗村时,儿时的记忆一下子从心灵深处喷涌而至。那些鲜活的乡村场景,仿佛过电影般萦绕脑海,依稀耳畔。

进入大门,一个古老的青石石槽静静地矗立在门口,清澈的水流顺着石槽奔流而下,激起的洁白浪花向我们缓缓诉说着———王湾的记忆从这里开始。

那些黄土坡下沧桑的窑洞,曾经为我们遮风挡雨,给劳作后的我们一个休憩的港湾,给我们一个曾经温暖快乐的家。那屋檐下金黄的玉米棒,鲜红的辣椒,浸润着“粒粒皆辛苦,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又让人萌发“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的丰收喜悦。

那锈迹斑斑的铡刀,依稀还沾染着青草的芬芳。我仿佛看到了忙碌一天的父母,回到家后,为耕耙了一天地的牛和拉了一天车的驴准备草料。我和哥哥在一旁帮父亲铡草,妈妈在厨房燃起炊烟为我们做饭,鸡鸭围在我们身边嘎嘎啾啾,家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农家小院是那么的温馨,一股朴实的温暖一下子在小院里弥漫开来。

灶火是我们儿时最难忘的记忆。每天一放学,肚子里的馋虫咕咕叫,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扒上灶台找吃的。土灶台上的竹篮里,有妈妈给我们留的蒸红薯,灶台的炕肚里有热乎乎的筋红薯,吃起来又筋又软,又甜又黏,简直比山珍海味都好吃。小时候,对石磨更是推崇备至,总觉得那神奇的石磨里能变出白白的面粉、好吃的豆腐、豆浆,能满足我们饥饿肚子的一切幻想。如今,那土灶台、木案板、小竹篮、蒸笼、捣火棍、小铁锨、小木桶、鏊子、石磨等灶火家什儿早已被各种各样的燃气灶、电饭煲、豆浆机、烤箱、电磁炉、电饼铛所代替,但骨子里那带着柴草香的饭菜永远滋养着儿时的舌尖和回忆。要不怎么有那么多游客都围着石磨推了一圈又一圈,久久不愿离开呢?想必,每个人心里都留存着很多快乐的回忆和乡愁吧?

那被岁月抛弃了很久的木犁,现在早已被机械化的耕作工具所代替,也早已没了往日的风采风华,但依旧是那么地厚重,那么地朴实。那里面曾经播种过多少粒种子,曾经播种过多少农人的希望啊!木犁虽然老去,但长天厚土里的希望依旧在我们广阔的田野里,依旧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永不老去。

吱吱呀呀的辘轳井曾经是我们儿时的乐园。记得小时候,干完农活满身是汗,一到家,提个木桶来到辘轳井边,系下绳索和木桶,听到水桶到了井下,拉着井绳往下一扣,再往上一提溜,咕咚咕咚,一会儿木桶就盛满了水,摇着辘轳绳将木桶打上井台,趴到木桶里赶紧喝上一口清澈的井水,一下子甜到心里头,再掬一捧水洗把脸,一个激灵,浑身的汗水和燥热消失得无影无踪,清爽凉快无比。

走进“工分胡同”,一把把老式的大算盘映入眼帘,让我百感交集。那时,大家都是靠工分分粮食的。父亲是村里记工分的记分员,每天晚上父亲忙完农活,就坐在煤油灯下,打着铜算盘噼里啪啦给社员们记工分。清脆的珠音常常伴我进入甜甜的梦乡。父亲总对我说:“小小的算盘就是社员们的公平秤,干了记分员,就不能有一丁点的私心杂念,要守得住原则和公平公正。”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曾经伴随着会计人的大哥大工具———算盘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我内心深处,对算盘始终有一种魂牵梦萦、割舍不断的情怀。父亲的话和诚实守信坚持原则的品格对我后来从事会计工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让我受益一生。

这些曾经伴随我们成长的老物件,这些尘封已久的民俗民风,曾几何时,已被历史的长河渐渐遗忘渐渐流落。但现在民俗村的建设发展,将这些老物件从被遗忘的角落如宝贝般捡回来,不但捡回了这些曾经代表一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珍贵资料,也让我们那满腹乡愁无处诉的心灵有了归属,让我们对故乡的那份牵肠挂肚的浓情蜜意有了托付,有了念想,有了寄存,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够从这些老物件里,知道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祖辈曾经的生活是什么样,曾经的幸福和欢乐在哪,曾经的乡愁在哪。

这也许就是民俗村吸引男女老少游客络绎不绝的真正原因吧!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