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虚寒性体质的人,怕冷、经常过敏、发炎、胃疼,一受凉还容易感冒咳嗽,应该抓住每年一次的“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最佳时机,及早调整好身体。对体弱多病的儿童,穴位贴敷更为有益。
什么是“冬病夏治”?
据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中医外治室主任李志辉介绍,“冬病”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症,长期反复发作,影响脏腑经络功能,缠绵难愈。“夏治”指在夏季自然界气温最高,同时机体阳气最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之时,借自然之“温”、“热”,通过中药、贴敷、足浴、针刺、推拿等补虚助阳、利湿散寒、活血通络,祛除体内沉积的寒气,增强机体之正气,调整阴阳,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冬病夏治”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等中医传统理念,在农历“头伏”、“中伏”、“末伏”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采用天然中草药膏剂,以气相应,以味相感,通过中药对人体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功能,改善脏腑功能,调整和增强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穴位贴敷”应注意哪些方面?
李志辉说,贴敷期间,慎食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忌烟、酒、生冷、油腻之品;贴敷当天不能洗澡、游泳,贴敷部位不能沾水,注意皮肤清洁;贴敷后局部皮肤往往有痒、热、微痛感觉,甚至少数病人局部可出现水泡,或在皮肤上留下中药色素的沉着,或局部皮肤微红、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患有严重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疾患,或皮肤有破损,或对贴敷药物过敏者,不宜敷贴;孕妇不能贴敷,成人以及小儿发热状态下不可以贴敷,退热后可以。
李志辉提醒大家注意,三伏天已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这期间不必拘泥在“三伏”的第一天治疗,提前或推后几天都可以,只要在入伏期间,每隔10天贴一次就可以。
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浩然通讯员范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