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为统领,持续建强基层阵地,以“党建链”赋能“工作链、人才链、产业链”,促使“三链”协同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以党建链引领工作链,夯实乡村融合治理根基。突出党建赋能,提升组织力,着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体系。一是组织联建聚合力。坚持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村与村、机关、“两新”等其他领域党组织结对联建,集聚乡村治理优势资源。二是完善网格促共治。优化疫情防控期间的“十户联防”机制,坚持治理单元最小化,实现“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十户联防户长)”链条全覆盖,整合综治、安监、环保等多张网,统一建设乡村治理“一张网”,统筹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职能,实现“一核引领、一网运行、多元共治”。三是搭建平台优服务。全面下放党群综合服务中心能够承接的各领域服务事项,建立直办、代办等事项清单,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平台,实现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把乡村融合治理工作纳入乡镇党委“书记工程”,与“五好”乡镇党委、“六星”党组织等创建相挂钩,坚持每月调度通报、季度观摩交流、年终评议奖励,推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以党建链引领人才链,建强乡村融合治理队伍。针对当前乡村治理主体能力弱的问题,融合推动优质治理人才资源向乡村一线集聚,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一是抓好治理头雁。精心开展“支部书记大讲堂”活动,实现“支书教支书、支书学支书”。将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成效与评先评优、录用晋升、履职分析等挂钩,2022年底“四有四带”村党组织书记达到231名。对村党组织书记每年落实免费健康体检,工作实绩突出的由市委公开进行表彰,落实定额养老金补助,组织参加“游汝州”活动,充分激发头雁队伍活力。二是育好治理先锋。坚持“六优先”原则,提升农村党员发展质量。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用好“红鹰网络党校”培训系统,实现党员培训常态化。全面推行“乡村振兴红色银行”,运用红色“小积分”引导党员广泛参与乡村治理。三是管好治理尖兵。积极融合组织、宣传、政法、公安等部门的党员中心户、文化员、矛调员、“一村一警”等工作力量,引导无职党员、农村优秀青年、热心群众担任专兼职网格员,鼓励集体经济收入较多村以购买服务的形式,配强专职网格员队伍,建立第一书记派出单位资源清单、第一书记工作履职清单和实绩档案,引导派出单位积极支持保障驻村工作,积极发挥第一书记作用。四是用好治理人才。对接在外汝州籍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走进田间地头,组建一支乡土人才队伍,集聚一批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常态化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和推广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拓展乡村融合治理成效。坚持以产业兴旺支撑治理有效,以治理有效促进产业兴旺,提升乡村治理成效和群众获得感。一是聚焦新目标,着力构建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长效联结机制,如依托温泉镇“红鹰创业工程”孵化中心,成立汝州市食用菌产业链党建联盟,形成菌棒加工、技术指导、冷储物流、统购统销等产业链条。二是聚焦新路径,在现有自主经营、发包转租、注资经营、资金整合4种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汝州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集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如大峪镇利用古寨林立的优势,发挥“云堡妙境”景区带动作用,成立大峪镇全域旅游党建联合体,辐射周边村参与景区服务、特产营销、乡村民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是聚焦新机制,推动“红鹰创业工程”汝州市调度中心、汝州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一体化”运作,整合城乡资源要素,释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引导村集体与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多形式、跨地区、跨产业合作,尤其是利用全市56个规上企业、重点项目辐射优势,引导村企双方深度合作,着眼企业、项目下游,发展园区保洁、物业管理、物资运输、劳务派遣等服务业务,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汝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