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里古韵长诗坛内外豪情共玉振金声颂汝城寻根苦旅蛋糕与面条初冬即景征稿启事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76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1-19

寻根苦旅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晓伟

文化寻根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品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归宿。

郭鸿志的寻根苦旅,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

在“寻根”文化文学思潮的激励下,郭鸿志的寻根意识被唤醒并不断得以强化,并通过自我的生动实践来完成文化寻根与华夏认同。在民族意识与自我精神气质的规约下,他对于女娲文化的研究较为主观化与理想化,从“寻根”到“归根”的精神苦旅促使了他寻根主体意识的形成,既卓尔不同又富有民族认同感。

郭鸿志自2008年创作的兼具历史考证、文学游记特色的《走进湖浪山》一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汝州引起较大轰动后,他历时13年,行程上万公里,先后把自己的考察著书立说,《重彩褪色的记忆—三皇五帝与大洪水》《重走三皇五帝路》等著作不仅成为我们研究汝文化、女娲文化的重要依据,更加坚定了我们对汝州这片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的认同和自豪,也进一步丰富了汝文化的内涵。

而他,成为中华寻根文化研究的“苦行僧”。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去脉,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

一些学者对于民族文化沦落的焦灼之情,往往会使得他们主体意识的建构显得更“合情合理”。郭鸿志几经文化身份的转变,才皈依了华夏祖根,他在“寻根”文学思潮中主体意识的建构是在精神探寻的道路上实现的。

易经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人文化成”是为文化。一言以蔽之,文化即自然(物质)之外人的伦理(精神)构建。

郭鸿志的这部作品,一种浓浓的寻根意识跃然纸上。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和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寻根的层面上,从中探寻华夏始祖艰辛跋涉的脚印,挖掘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内涵。开启了人们的人文省思,开拓了当今女娲文化的天空,为国人了解女娲,世界了解女娲搭建了桥梁。

时空之旅,寻根路险。当初怀着探访释疑的热忱,轻装上路,走得远了、久了,一不小心,他自己也成了要去拜访的人。文化的寻根,在广阔的天地和无垠的时间里,陡然成了文明的寻根,地理格局和时空格局让他做了中间的“跋涉者”。

在“寻根”之前,郭鸿志跋涉在中原大地的文学创作中,不乏浪漫抒情与精神寄托。纵观他的创作历程及精神人格走向,正是在“寻根文学”思潮催化下,他才建构起契合于他精神气质、可供他安身立命的主体意识。本文试图从主体的民族意识觉醒、主体对于自我民族意识的主观阐述、主体的精神苦旅等三个方面,来论述13年来他的主体意识的建构,从整体上更好地廓清他创作转型的发展轨迹。

朝朝暮暮,字如虹,书卷如根。年年岁岁,风雨路,苦旅不苦。

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寻根,其实无从读起,因为,华夏文明无处有根又处处是根……只有当枝条将头扎入沃土中,在土里生长,才能长成一棵新树的根:那种奉献的品质,对生活的态度,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和感恩……

历史滚滚,世态万变,根脉文化的血脉如涓涓细流,看似绵远悠长,实则羸小脆弱。她既容易充当统治者的意志,又容易作为造谣者的误传。动辄千年的时间跨度,连依附的卷帙都已泛黄不堪。若是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去赤诚求索,寻根文化,实在让人亲近不起来。郭鸿志的这部寻根文化作品,蕴意昭然若示,重温途径鲜明,诉说长幼可为。他的这场寻根文化苦旅,换来的应该是一次深思,而不是一声苦叹。

我惊奇他一路走来的辛苦、惊奇他一路走来的精彩。在风雨中,他朝着目标坚定完成心中的这段旅程,一定是苦的,但,也一定是甜的。

苦旅漫漫,唯身心犹健。文字无声,其实自有深意。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