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里古韵长诗坛内外豪情共玉振金声颂汝城寻根苦旅蛋糕与面条初冬即景征稿启事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76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1-19

荆紫关里古韵长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殷艳蕊

脚踏“三省石”,“一脚踏三省”。

在白浪镇白浪街的中央,有一座三柱碑亭。亭心竖着一块不大的三尖形青石,青石的三个棱面分别刻着豫、鄂、陕,对应着三个省的方位,人称“三省石”。一脚踏上去,这个愿望便实现了。

一愿三十年,初见荆紫关。双脚踏在荆紫关的土地上的那一刻,我的心在欢快地扑腾着,我的眼睛在贪婪地张望着,久闻大名的荆紫关啊,我终于来了。从看到荆紫关的名字,到踏上荆紫关的土地,我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呆呆地站在荆紫关的大街上,脑海里竟然一片空白,难道是不相信自己终于梦想成真了吗?

荆紫关里古韵长。荆紫关是豫西名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从小处讲,它脊倚群山,面临丹江,背负青山,下临清流;从大处说,则西接秦川,南通鄂渚,三省交界,丹江穿境而过,位置绝佳,乃历代商贾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

尽管成名久矣,但作家贾平凹的妙笔生花,让荆紫关声名鹊起,更是功不可没。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家贾平凹的作品风靡全国。从贾平凹的作品中,我第一次知道了荆紫关这个名字。小说《小月前本》的主人公,就生活在与荆紫关隔河相望的村子里。因为喜爱作家的作品,所以喜欢上了作品中的地名。

像我这样喜欢在文学作品中旅游的人,应该不少吧。

鸡鸣三省的荆紫关,一脚踏三省的荆紫关,位于河南、陕西、湖北三省交界的地方,历史上曾数易其名。据传,春秋战国时,荆紫关属楚国管辖,楚太子荆曾镇守此地,故得其名荆子口,又称荆子关;又据传,盛夏时节漫山紫荆花开,花香四溢,故改名为荆紫关。

荆紫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是秦国和楚国的分界线,成语“朝秦暮楚”就是源自这里。楚汉争战时,刘邦就是通过荆紫关而率先入关的;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在陕西商洛地区与官军战后突出重围,也是在荆紫关休整并恢复元气的。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荆紫关之所以称之为“关”,是因荆紫关镇的月亮湾,有一个两山对峙而形成的关口,关外为八百里秦川,关内为开阔的中原。八百里丹江穿境而过,古代时水陆并通,为南北往来之要塞。

荆紫关不仅是交通要塞,而且还是商业重镇。唐代航运的发展,让处在丹江口的荆紫关成为全国交通中转站。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阻断了淮河和汴河的漕运,当时的唐朝政府只得通过丹江航运来转运江淮至关中地区的货物,丹江航运逐渐繁荣,位于丹江流域的荆紫关镇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了著名的商业古镇。明清的荆紫关登上了它的历史巅峰,史中记载明朝前期的荆紫关是:“康衢数里,巨室千家,码头上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异常繁华。”清末的荆紫关更有“小上海”之称,成为豫、鄂、陕附近七省商贾云集之地,曾出现“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繁荣景象。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荆紫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文化底蕴丰厚。在荆紫关镇南街最南端,精美的古关门保存完好。砖石结构,跨街而立,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三字。进入关门,古代建筑群便映入眼帘,那里有古码头、古房屋、古街道、古雕刻、古壁画、古彩绘……

荆紫关的古街道呈南北走向,俗称“清代一条街”。狭长的古街全长2.5公里,当地人称“五里长街”,分南、北、中三街,据说还保存着明清时代房舍2200多间和店铺700多间。平浪宫、禹王宫、湖广会馆(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山陕会馆、万寿宫(江西会馆)、清真寺等清代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分布于街道两侧,使古镇成为一处古建筑大观园。

平浪宫,始建于清代荆紫关码头极盛时期,取“风平浪静”之意,是由船工、船商集资建成的。据说,行船之前,船工们会先到平浪宫拜拜,祈求出行平安。

山陕会馆是荆紫关镇最大的建筑群,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面积四千平方米。现存建筑六座,房屋二十九间,皆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中殿)、后殿、卷棚等。坐东向西,面临丹江。对研究古代的历史、经济和文化,都有重要的价值。

在古街与丹江之间,有一道细细的水渠,是用来发电和灌溉用的。站在渠岸,前面是被卵石布满了的宽阔的丹江河滩,后面是破败古老的吊脚楼,斜前方有一座桥。听同行的当地朋友讲,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上游运过来的原木、山货就是从桥头上岸,再运往各地去的。看看脚下清清的丹江水,看看干涸的丹江,再看看充满了南国风情的吊脚楼……

来到荆紫关,除了古街,我最想去的还是“一脚踏三省”的地方。逛完古街,离开了荆紫关镇,来到了白浪镇。在白浪街的中央,河南的荆紫关镇、湖北的白浪镇、陕西的白浪镇在这里交错,有一个三棱形小宝塔状的亭子,上面镶嵌着三块黑色大理石碑,分别朝向三省辖地。碑下有一块露出地面的三棱尖石,此石就是“三省石”,以此石为界,西归陕西,东北归河南,东南归湖北。站在石上,脚踏三省,气吞九州,便在须臾之间。因此,来荆紫关的许多游人,纷纷在石上踩一下,拍照以作留念,更是亲身体验“一脚踏三省”的豪迈。

绕着亭子慢慢地正转一圈,倒转一圈,不过几秒钟时间。看着亭子内兴高采烈脚踩踏“三省石”的游人,再看看尖尖的三省石,我的心里特别不舒服,总觉得他们好像踩在了某个生命的头上。

我下不去脚,也很茫然。既然是“一脚踏三省”,为什么不设计成一个卡通脚印,照起相来也好看。

带着遗憾,远远地,对着亭子照了一张照片,以作纪念。

八百里丹江,源于秦岭,归于汉江。荆紫关是丹江上游最后一个码头重镇,早在战国时期就已通航,唐代航运的发展让处在丹江口的荆紫关成为全国交通中转站,而明清的荆紫关登上了它的历史巅峰。成也战争,败也战争,战争让荆紫关走向辉煌,战争也摧毁了荆紫关的繁华,使其走向没落。荆紫关度过了他无比辉煌青壮年时期,如今早已入耄耋之年;曾经壮阔的丹江也完成了历史使命,早已褪去昔日的喧哗;曾经繁华的荆紫关古街,如同一位冬日暖阳下的老人,享受着繁华中的寂静。

历史的脚步匆匆,把水路运输留给了过去;社会的发展提速,让高速公路成了时代的宠儿。曾经浓墨重彩的荆紫关早已不是交通要塞、商业重镇,冷清的古街早已没有了喧哗热闹,只有温暖的阳光斜斜地照着,把我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贾平凹的散文就刻在陕西地界的一面墙上,文章洋洋洒洒,语言轻松,意境很美,写尽三省人文与习俗,差异与相通,虽语言不同性格不同风俗不同但心相连爱相同。

关心荆紫关的人很多,如果都能像他那样关心荆紫关,相信荆紫关一定能早日焕发青春,旧貌换新颜。祝愿作者早日梦想成真,祝愿我的梦想早日成真。盼望着下次的相会,能见到一个充满活力的荆紫关。

离开荆紫关之后,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不经意中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一个在白浪村驻村的朋友写的。他和我一样,也是从贾先生的作品中认识了荆紫关,有幸的是,他竟然被派驻到了那里。荆紫关的过去令他向往,荆紫关的今天让他遗憾。荆紫关的发展之路在何方?希望在哪里?他很有想法。他觉得,荆紫关的旅游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三省毗邻的三个地级市南阳、十堰、商州的中心,公路交通都在一百二十里内,郧十高速、呼北高速相距不远,他希望开发边地文化旅游,边地旅游火起来,无论是河南省的荆紫关也好,湖北、陕西的白浪镇也好,荆紫关的未来,还用愁吗?

朋友的文章让我感动,更让我感动的,是他那一颗炽热的心。从感情上讲,我自认对荆紫关的感情和他比并不少,但对于荆紫关来说,我,只是一个过客,而他,是主人。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