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是道德模范,就应该有道德模范的姿态。前年,我们村创建绿色村庄,要修一条路,当时一些村民因为占地有想法,也占的有我家的地。我知道后,第一个站出来表示积极支持村里修路,这样一来,很快就没人吭声了,路也很快修好了。”9月11日上午,纸坊镇中山寨村3组村民、村级“好媳妇”刘爱轻回忆道。
中山寨村作为全国明星村,近年来把“扫黄打非”工作融入道德模范评选、绿色村庄建设、全国文明村创建、乡村振兴等工作中,让“扫黄打非”看得见、摸得着。农家书屋内各类与农村工作、生活有关,培养新型农民的书籍琳琅满目,在这里,绿色上网、健康阅读成为新时尚。道德模范评选,在村部游园建设专门的“好媳妇”“好婆婆”林等各类荣誉林,道德模范的照片、事迹悬挂在树上,记名管理,每年更换一次,激励道德模范层出不穷。村民积极参与村里各项公益事业,每参加一次都有“扫黄打非”网格员、宣传员等记录下来,换算成积分,村民凭积分可以到村部兑换日用品。用身边实实在在的道德模范激励和示范,用更多实实在在的激励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引领更多的村民投身于争先创优、争做道德模范、培养文明乡风家风的实践中。
中山寨将“扫黄打非”工作融入乡村各项工作的生动实践,是该镇运用“三抓”“四融入”工作法,做好“扫黄打非”基层实践的一个缩影。
“三抓”即抓领导、抓宣传、抓阵地。镇里成立“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村里实行支部书记负责制,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镇村联动,上下合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
充分利用宣传栏、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微信、宣传页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开展“扫黄打非”宣传教育。借助重大节日或暑假期间,对广大群众、返乡学生开展“扫黄打非”集中宣传活动,教育引导自觉抵制非法和盗版产品,紧密结合当前“两个全覆盖”工作,深入群众、商户、企业送法律上门服务,通过广泛宣传,专题辅导,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并远离“黄、赌、毒、非”等。利用镇党委中心组学习、“学习强国”平台、村级文化大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多种形式,强化阵地建设。
“四融入”即将“扫黄打非”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入。创新性地开展为荣誉称号获得者培植“荣誉树”活动。几年来,全镇累计为荣誉称号获得者培植荣誉树5000余棵。这一做法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曾在汝州市乃至平顶山市推广。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书香家庭”“最美家庭”“党员标兵”“道德模范”“乡贤人物”“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等系列评选活动,半年一评定,一年一表彰,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以良好的家风带动了乡风民风。开展乡村道德建设行动。通过在中山寨开设道德讲堂、邀请书法协会实现“文化上墙”、举行党员挂牌仪式、为文明村60岁以上老人集体发放乘车证,不仅美化了农村环境,还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和规范着村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
将扫黄打非与乡村治理相融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村规民约的形成与执行。对评选出的“好婆婆”“好媳妇”“乡贤人物”“道德模范”等典型代表实行积分管理和动态管理。
将扫黄打非融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强化民间艺术团体队伍建设,纸坊镇共有各类文艺表演队伍88支,规范化管理各种文艺表演团体。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各村农家书屋藏书2500册以上,每周开放不低于40小时。开展各类培训,提升健身水平。组织戏曲义演活动,开展爱国教育活动。镇文化服务中心在电子阅览室电脑安装“红色网络教育家园系统”对外开放,打开电脑,群众在此观看党史、抗战片等红色影视作品及书籍,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寻找村宝大型公益活动,评选出品德端正、有操守的乡贤人物、文艺人才等,示范引领。
将扫黄打非融入移风易俗。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禁毒禁黄会等群众自治作用,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培育文明乡风。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公共文化秩序和规则,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依法规范基层宗教事务,全力解决宗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演出市场管理,严格审批手续,推动“扫黄打非”深入基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融媒体中心记者郭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