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面熬三遍,给肉也不换”。在这个大鱼大肉、饱食终日的年代,能来一碗黏黏糊糊、滋味绵长的糊涂面,无疑是为“每逢佳节胖三斤,解馋来点小清新”做了怀旧的注脚。
糊涂面是中原大地上的地方小吃,用料简单做起来省事,热热乎乎一大碗下肚解馋又挡饥。但对于时下的年轻人来说,吃过的还真不多。
面粉和面,用擀面杖反复擀压,直到面饼微薄透光。这样做出的面条,经过煮制后口感才会筋道软滑。
面条放入清水中煮上一会儿,陆续加入红萝卜丝豆腐丝黄豆青菜,再放入少许蒜油和调料等。用小火慢熬并不断搅动,防止糊锅。出锅前还要搅入一把炒过的玉米面,不仅能增香,面汤也会更黏糊。
表面撒上一小把花生碎,那香气就又多了一层。满满一大碗色彩丰富很是诱人,是不是熟悉的味道尝尝再说。
手擀面薄薄的,切成一韭叶宽,滚水里翻两下,撒入切好的干芝麻叶、白萝卜丝胡萝卜丝,再把搅好的玉米面糊糊朝翻滚的面条锅里一倒,搅上几下,清汤面条马上成了一锅糊涂,咕嘟咕嘟冒着泡。大火煮沸,文火慢炖,端锅,倒入油盐腌好的香菜葱花,色香味全出来了。要是再用浇上几滴辣椒油,几种香味混搭出绵长的美味,香气四溢,能飘出一条街。
让人的哈喇子立马就流出来了。
用勺子一搅就感受到了那黏糊劲儿。香气就散开了,面条已经被煮断,但吃起来还有筋筋的感觉。软软的萝卜丝、还有干爽的芝麻叶和脆脆的花生碎,混在一起滚烫咸香,滋味很足。红红的辣椒油也添了几分香气,很有家的味道。
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顾不得烫嘴,哧溜哧溜小半碗下肚,萝卜丝入口即化,清淡甘美,芝麻叶甘香,葱花香菜辣椒的香齐齐地涌入味蕾,那感觉真叫一个爽。
特别是滴水成冰的大冬天,无论早晚,一碗下肚,满身的寒气被驱逐到九霄云外,五脏六腑每一个部位都是热乎乎的,让人总是吃得肚皮滚圆,满面红光,直打饱嗝,舒坦了胃、舒服了身、舒畅了心。
何为美食?是爆炒凉拌,清炖慢煨?抑或遵循时令,调和五味?
糊涂面条之所以能让人心心念念,记忆犹新,有两个原因:一是营养丰富,基本满足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相应成分;二是老幼皆宜,容易消化吸收。即使吃上三大碗,也不会吃出毛病来。
就像坦然面对人生,人生的酸甜苦辣,名誉、地位,坎坷、困苦,一切都是神马浮云,飘过就无须再去细嚼慢咽回味了。吃一碗糊涂面,难得糊涂,糊涂难又不难,悠哉。
但是,无论怎样注入情感美化,糊涂面都称不上能登大雅之堂的美食。糊涂面其实就是一种“贱”饭,是贫困年代的权宜之食,是起源于民间的混搭吃法,按现在的说法是黑暗料理。也没有固定做法,每地每家都不一样,但大致都是开水下糁,再下面条,煮熟后黄中见白,捞一筷子面条,黏连着,白里流黄。
但是,这些在贫瘠的年代里坚韧生长,在人间贱卖的东西,如此煮沸混杂后,却有了厚重淳朴的特殊的香味儿。这并不是感情美化,而是实实在在、简简单单、朴朴素素、踏踏实实的香。
这碗糊涂面,熟而不烂透、甜而不强烈、酸而不过头、咸而不涩口、辣而不过度、淡而不寡味、肥而不油腻,那种五味中和的味道,不仅是母亲的味道、家的味道,更是散发出一种“修身、齐国、治天下”的传统芳香。
这种美是视觉上的美,更是意象上的美,就算是粗茶淡饭,虽然没有“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高大上,却也有“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的朴素之美。
家常、体贴、平和、亲切、温暖、实惠……其实,所有的美食都是气氛与情调的媒介,而糊涂面,则更适合做家庭心情的载体。
时至今日,糊涂面已彻底脱离了实用性,成了“滋味”饭、“年代”饭、“怀旧”饭。如今这时代,只要是四肢健全的正常人,挨饿是不可能的了,以前对粮食的渴求,变成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个人,能在呼噜噜吸溜完小半盆糊涂面条后,赞一句“充肠皆美食,容膝即安居”,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次聚会,最后服务员婀娜多姿款款漫步,说是给大家醒醒酒,端上来一份糊涂面,大家立马来了精神,三下五除二扫荡精光,直呼过瘾。
那份暖,那份情,渗透着生活的真谛。难得糊涂,糊涂难得。
就像人到一定年龄,就会发现,一碗糊涂面,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果腹之物,更像是一个家人、一位长辈、一册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