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记制定‘人才九条’的过程,也是正定解放思想、促进改革的过程”
习书记这种为了党的事业敢于担当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回想34年前,习书记招贤纳士博揽群才、焕发正定勃勃生机的这段历史,至今令人难以忘怀。是他,打开了正定改革开放的大门,吹响了富民强县奔小康的号角,这浓彩重笔的光辉一页,将永载正定发展史册!
采访组:李乃毅同志,您好!1983年3月29日,您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的报道,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很大反响。特别是著名的“人才九条”举措,对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吸引人才到正定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请您详细谈一谈这篇报道产生的过程。
李乃毅:我1977年到河北日报社编辑部工作。1983年3月初的一天,正定县委宣传部报道组的同志找到我说:“我们正定为了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翻两番’目标,县委要面向全国招贤纳士,准备出台一些举措吸引人才,习书记想和你谈一谈。”
因为我在政教部分管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新闻采编工作,同时也写过一些这方面的报道,便欣然应邀前往。习书记热情接待了我,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张办公桌,对面放着旧书柜,有两把帆布折椅,还有两个板凳支的木床,上面铺着带补丁的褥子。就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办公室兼卧室里,我俩面对面,打开了话匣子。
习书记首先告诉我县委为什么要出台政策招聘人才。他说,正定是一个产粮大县,每年上缴粮食7600万斤,对国家贡献很大;又是一个“高产穷县”,老百姓生活困难,县财政资金拮据,城建、医疗、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欠账很多。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改变这种状况,否则“翻两番”目标无法实现。具体来说:一是农业不能“单打一”,不能只种粮食,还要发展多种经营。二是要发展企业,创新项目,引进技术,尽快把工业搞上去。可是正定的工业基础薄弱,现有国营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产品销路不畅,有的经营困难,有的面临倒闭。要搞活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优秀的企业领军人物,县里恰恰缺乏这方面的人才,现在当务之急就是怎么把人才引进来。
习书记说,打算出台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希望通过省报宣传出去,面向全省、全国,把那些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各路人才请过来,帮助正定加快发展。同时,这些人才也可以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
听了这番话,我觉得习书记的想法非常好。一是他看准了发展战略的支撑点———人才依托;二是找到了市场经济的制高点———人才竞争;三是抓住了聚集要素的关键点———人才政策。我对习书记说:“您的想法很好,我完全赞成,我会尽我所能写好报道宣传出去。但关键还是要看县委出台的政策是否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只有政策打动了人才的心,他们才会从四面八方奔正定而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