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花精力和成本搞这种着眼于长远、难见短期效益、失败风险不小的探索实验,对于某些急功近利的地方领导干部来说,肯定是提不起兴趣的。
我和他同样当过知青,我也短期当过生产队长,但我那时打心里不愿在农村扎根,只想尽快跳出“农门”,在对农村的理解、对农民的感情等方面,他都值得我学习。习近平在梁家河与正定时期,都要比我在农村时用心许多,别的不讲,他对老百姓那种发自内心的亲切与关心,我是亲眼见过的。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对农民和农村的感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您能举个您亲眼见到的具体例子吗?
周伟思:好的。一天傍晚,我和他在他办公室正说一件乡镇企业的事,一个农村大娘推门就进来了,嗓门很大:“习书记,你要为我做主啊!”接着就诉开了冤情。她口音较重,我听不太清,好像是在说她和村里人的纠纷。
当时我想:怎么这样?正定全县几十万人,如果谁有事就直接找县委书记,那还了得!但习近平显得一点儿也不着急。他请老太太坐下,给她倒了杯水,让她慢慢说。
我随他下村时,他很自然地和农民一起坐在地上、石头上,和他们聊庄稼活,拉家常。去农户家,老百姓拿个饭碗给习近平端水,他接过来就喝,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和嫌弃。
采访组:经过采访和调研后,您为什么确定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呢?
周伟思:关于怎么写,我是采访过半后才开始考虑的。如果用通讯、特写之类的形式,我觉得不足以展现他的内心精神层面。
我跟他说:“近平,你的经历,你现在的工作生活都让我觉得新鲜,别有意味。现实生活里,年轻人中,有不乏高谈阔论的,也有闷头自我奋斗的,像你这样既目标明确,又全身心投入实践的,对年轻人很有启迪意义。这次我不想用通讯之类推出一个模范干部典型,我打算用小报告文学的形式来写你,这样,便于将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作较详尽的叙述,尽量用全方位的视角给读者介绍一个可亲可信、有血有肉的年轻干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