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高建军作典型发言以环境整治 促产业提升中大街示范段商户幸福回迁汝州:以“工匠精神”推进城镇健康发展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960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7-10-12

汝州:以“工匠精神”推进城镇健康发展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讯(记者赵彦锋 黄旭彤)以“工匠精神”推进城镇健康发展,正成为今日汝州发展的共识。近日,记者在汝州市有关部门获悉,我市谋划实施了972个重大(重点)项目,形成了近500座塔吊、5万余名建筑工人的热火朝天建设场面,有力推动了城镇健康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2%,位居十个省直管县(市)第一位,产业转型中的汝州,城镇化发展步入了健康的轨道。他们秉持着“专心专注、至精至善、创新创造、行稳行远”的“工匠精神”,优化了汝州投资兴业的环境,激发了创业创新的强劲动力,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市、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市等20多项国家级、省级试点和示范。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指导城镇发展。汝州市用“工匠精神”坚持把高标准的规划作为推进城镇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真正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一张图”规划。我市聘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城乡总体规划、“1573”全域规划,把规划延伸到汝州的山山水水、覆盖到每一寸土地,真正做到“一个汝州、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二是“一盘棋”建设。我市把规划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统筹考虑地上与地下、人居环境与基础设施、空间优化与产业布局等因素,编制完成了城市“双修”规划、全域旅游规划等29项专项规划,并实现有机衔接,形成一盘棋的发展格局。三是“一张网”管控。我市依托总体城市设计,从每一个单体项目结构,到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全程进行监督管控,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城镇规划网络,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坚持老城为重,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我市用“工匠精神”按照“以文化城、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业兴城”的理念,坚持把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重点放在老城区,大力实施“三供三改三化三网”工程(即:供水供气供暖,改路、改水、棚户区改造,环境净化、生态绿化、地下管线优化,智慧信息网、精细管理网、便民服务网),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一是以民为本,挖潜空间。按照政府让利于民、多给群众留空间的原则,利用行政事业单位临街门面房、楼前院内空地,结合拆除违法建设后收储的土地、小片闲置土地,用于公厕、游园、停车场建设,弥补城市欠账。今年以来,已建成公厕38座、社区游园63个、停车场28个,极大地满足了群众需求。二是“腾笼换鸟”,拓展空间。针对老城区缺小学幼儿园、缺社区医院等问题,实施“腾笼换鸟”工程,把老城区5所高中和职业学校外迁至科教园区,9家工业企业搬迁到产业集聚区,腾出1680亩土地,建设学校、医院等,为群众提供便利。三是有机更新,提升空间。我市不搞大拆大建,坚持以改为主,围绕外立面整治、广告牌匾规范、管线入地等,对城区8条主干道两侧建筑进行“穿靴戴帽式”改造提升。我市在河南省文物局的支持帮助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启动实施了中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对钟楼、文庙、法行寺塔等国家级文物进行保护性修缮,积极传承历史文脉。同时,实施河湖渠库连通工程,形成近50公里的生态水系网络,全面完成了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实现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双提升”。今年7月份,我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四是精细管理,规范空间。我市深入推进执法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城市管理局,率先换发新式制服,整合市直委局城市管理职能,明确120多项执法权限,构建了“大城管、大执法”工作格局。同时,围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家园行动,(下转第2版)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