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数九”寒天。我乘车经过庙下镇折北上温泉高速车道返回。途经通往高庄村三岔路口时,骤然想起自己知青时插队这一片土地的情景。
1969年1月,我插队到高庄自然村。次月,村民忙着备年,也就是合伙村头砌灶台,用红薯粉“漏”粉条,一排排木架上挂满了粉条晾干。
、……村北头一棵粗壮弯腰老柳树上所挂的铁牛车轱辘敲响,社员们听“钟”自觉地聚拢过来,等待出工。因为过年,队长安排村旁小渠淤泥清理的轻活儿。昨夜落了一场薄雪,覆盖坑坑洼洼的土路车辙沟使人鹅行鸭步,沿渠丛生荆条树枝点缀晶莹剔透的雪块,已到地段,从人仍在张望……
“呼、呼”气喘声,年迈的大队老支书患有气管炎病,腿脚也显得不利索,依然扛把铁锨来了。“这水凉吗?”不等待谁回答,卷起裤筒赤脚下小渠清理起淤泥。这下,众人也无须再答,也不敢和老支书对视了,纷纷动起来。
一场春雪逐渐消融,意味着寒去暖来。土地不辜负勤劳人,到了麦收季节。我徒步18公里到县城办事,返程过半丘陵遭遇一阵暴雨,雨后,夜色漆黑一团,行路人是边走边吆喝,以防过往互撞。“寅时”未过,村头老柳树下,队长正敲响铁牛车轱辘,吆喝“今天开始要抢收割小麦。”我不再歇息了,这就是青春状态。第一个站到老柳树下,队长转身猛然一惊,脸上露出了笑容,对陆续前来的社员,“看看人家知青”赞不绝口。
西荒大队开社员会是傍晚村小学院子聚集,各自然村知青见面,异常兴奋,三三两两说个悄悄话。学校房屋自然是大队最好的,但也都是青砖瓦一处宅院,院子种植松柏四季翠绿,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春种夏收,除庄稼农活儿,我还爬上木电线杆子绑扎线;烧砖窑搬运砖坯和成品砖;还修陆浑水库上伏牛山脉爆破采石;前华山修隧道,下汝河捞卵石料,一组3个人架子车围栅上加围栅,一车就拉个半立方石子。
3年一瞬间,高庄的9名知青,参军、招工。岁月,仅留下无限的感慨和思念。
当年知青参加备战修筑焦柳铁路复线横贯庙下镇全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形成使得高庄也沾光受益。
2007年我专程到高庄,一条水泥路直达,村庄内纵横交织的道路也完全是水泥铺成。一路欣喜、期盼。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找当年知青时的痕迹,恍如隔世。土坯墙镶砖农舍、牛车院、碾麦场……一点的痕迹都没有。我特意去村小学,那院经过重建,除了松柏依然精神抖擞地挺立着,校园宽阔,环境焕然一新,依然是村最好的建筑。
“收入还是种地吗?”我关心。
村人颇感意外“不只是。如今可是十分富裕!”尔后自豪地告诉我说:“村粉条产业的迅速发展,属于豫西最大的‘三粉’基地。离豫西南农副产品集散地贸易也很近,大伙儿收入都不错。”
“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土地泥块经破碎、球磨、注浆、滤泥、练泥等道工序烧制汝瓷做出高度的评价。做人何尝不如此,接地气、打坷垃抛洒过汗水,青春经过锤炼才能坚实。在这一片土地上的知青,培育出吃苦耐劳的精神,懂得了哪里有舒舒服服就成功的人呀?余下的时光就看谁更懂珍惜。
现在的青年也是当初的知青朝气蓬勃,充满希望。我不必遮掩心态,这片土地曾经有知青来过,这机会后代人是不会有了。
生命是一段历程,但离不开脚踏实地。从踏上自食其力的这片土地,每一处都有依恋。那土地扎根于内心,发芽。无论再植入哪一块沃土良田,都会展叶、孕穗、结果。一粒种子厚积薄发在于从这一片土地中汲取的营养,然后,才能枝叶茂盛,茁壮成长。成功就是结出对这片土地爱的果实。
知青年代会被遗忘。感情不可以,一幅画不完整,一首歌留不住,我想唯有一篇文章,或许能留住对这片土地永远的爱。
我爱家乡,也爱那一片扎根内心的土地,共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