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磊,最近学得咋样?我又给你找了两本汽修入门的书,你好好看看学学,别偷懒啊!”只见这个胖乎乎,带点憨傻,以前整天就知道躺在床上看电视的小伙子,现在也拿起书翻阅起来。“真想他能早点学会上手,带着他家过上像样的日子。”帮扶责任人梁德昭低声地感慨道。
“鹏磊家情况比较糟糕,不过现在也终于算是有点起色了……”7月30日,在风穴路街道党屯社区,当笔者提及建档立卡低保户王新庄一家时,他的帮扶责任人梁德昭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王新庄今年58岁,患有哮喘,一干体力活就上气不接下气,再加上腿脚不便,基本已丧失劳动能力。妻子武艳花今年48岁,精神残疾2级,除了最基本的行为能力,其他什么也不会。儿子王鹏磊患有精神残疾3级,17岁的他,智力水平却相当于十二三岁的孩子,就更别提能为这个贫困潦倒的家作什么贡献了。在第一次入户走访之后,梁德昭深感惊讶,两傻一残,这个家是如何支撑到现在的?但惊讶之余更多的是同情,“一定要借扶贫的东风和自己的努力,让王新庄一家人早日摆脱这种灰暗的日子。”他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任务。
可是再环顾这个所谓的“家”,一家三口的衣食住行都在这不足50平方米的屋子里了,因为年代已久,墙上的白灰已脱落,满目疮痍。一张破破烂烂的木头床,一条脏兮兮的几乎看不出来原来颜色的被套床单,日上三竿还在呼呼大睡的中年妇女,怯生生、眼神呆滞的中年男子,肥胖且略带憨憨的小伙子,这样一个家,他该怎么帮?
再穷不能穷教育,扶贫首当先扶智。想到这里,梁德昭决定把苦功夫先下到王鹏磊身上。长时间地接触后,他发现,这个干起活什么都不会的大小伙子,拿起手机、看起小说却是津津有味,一番思索,梁德昭决定先给他“授渔”,给王鹏磊找一家技校,培养一项能吃饱肚子的技能是这个家脱贫的关键。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患有智力残疾的学生又有哪所学校愿意接收,为了给他寻得一所学校,那段时间,梁德昭四处找人找政策,可就在这个时候,怀孕七个月的妻子突然早产,需要照顾的妻子,住在温箱里的孩子,等待上学的王鹏磊,两边都迫切需要他。那段时间,他恨不得能再分出一个自己。法定的两周陪产假,他只歇了半天的时间,安顿好母子,就回到村里,白天想方设法去帮去扶,夜里留在医院尽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波折,王鹏磊最后终于坐进了我市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室里,在这里不仅有多种技术专业可供学习,而且两年的技术学习时间只用交400元的学杂费,其余一律减免,更重要的是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更有多项优惠政策,每年有2000元的助学金补助,加上扶贫政策雨露计划的支持,完全可以负担王鹏磊两年的生活开支。可喜的是,通过和外界的不断接触,王鹏磊那双呆滞的双眸开始逐渐聚起了光芒,口齿也慢慢利索起来,并且在学校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更能自己坐车上学回家。梁德昭相信一番苦功夫下来,将来王鹏磊一定能够正常融入社会并且拥有自己的家庭,带领他的家走出灰暗,迈向光明。朱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