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儿本忆路寨爱国敬业孝宗亲二十年前的教学生活偏向诗词觅清凉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16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7-31

偏向诗词觅清凉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太阳刚一出头,地上已像着了火。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着令人烦躁的叫声,为虎作伥地在替烈日呐喊助威。

这种酷热的天气,曾被南宋大诗人陆游写在诗中: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是的,盛夏时节,骄阳似火,鸣蝉聒噪,动辄汗流浃背。独坐居室,虽然阵阵凉气从空调中冲出,毛孔乍地紧缩,但热气似乎还滞留在心头,无法排到户外。大街小巷里,各种各样的窗紧闭着,似乎要将酷热这一只有锐利爪牙的猛兽拒之于门外,但一不留神却让自己沦陷在精致装潢过的笼子里。开着的空调,强大的静音功能虽能消噪,但心中的噪音无法消除。一个莫名无奈的“烦”字在心中挥之不去,仿佛让屋内的温度还原到了屋外。虽然将空调的温度调到最低,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种凉风徐徐的感觉。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既然古代的大诗人写过酷热难耐的诗,那他们也肯定会写一些咏诗纳凉的诗词来。就让我们跟随古人的脚步,在诗词深处觅清凉吧。

宋人吴自牧著的《梦粱录》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此日(六月六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姿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盖此时烁石流金,无可为玩,姑借此以行乐耳。”近千年以前的天气,热得跟现代一样,都是“烁石流金”,但古人的纳凉避暑也挥洒着诗意。除了酌酒狂歌与现代人喝冰镇啤酒相近外,现代人很少能看到婆娑的柳影,阳台上是种不了荷花的,荷香是嗅不到的,更何况是饱挹呢?

唐朝诗人白居易消暑的方法则是端坐一院中。他在《消暑》一诗中写道:“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说的意思是心静自然凉。白居易是体会到纳凉的真谛了,但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我等现代人终日为生计忙碌的不可开交,哪还能静下心来。

北宋诗人苏舜钦的纳凉则另辟蹊径,他是打开北轩,让凉风穿过疏竹拂到屋内,自己则心神舒畅地躺卧在床上看青天上白云飘过,仿佛热气也随白云悠然远去了:“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他困来即眠,醒来听几声鸟鸣:“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他把炎夏过得有声有色,着实让人羡煞。但就其闲情雅致来说,我等不能说没有,只是环境不允许罢了,因为那得多大的院子呀?我们只能想想而已。

夏季的夜晚风很少,似乎都蜷伏在树影草丛中,要等待和星星、萤火虫一道出现。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游赏荷池,看到“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不过他也很不斯文地把衣襟敞开,袒胸露怀地把一丝西风拦到自己的怀里去了:“细草摇头忽报依,披襟拦得一西风。《暮热游荷池上》”如果不能去游赏,杨万里就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很有意思的是这首诗的标题是《夏夜追凉》,仿佛凉是有生命的东西,值得诗人用心去追。

同样去“追”凉的还有宋代诗人秦观,他在《纳凉》诗中这样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他搬一张胡床放在池边的画桥上,凉风从柳树外传来,似乎也变绿了。仰头,有明月与他对视,鼻孔里有荷香在流连。荷花遮蔽的地方有船,船上有吹笛的人,每一声似乎都拿捏在他的心上,心头的闲适感觉就随笛声散落在微澜的水面上。

古人的纳凉,随便写写便美得不可方物。这是怎样一种意境,又是怎样一种写意,不要说去看,即便是闭上眼睛去想,也会让人徜徉其中不能自拔。

此外,明代高濂曾在《遵生八笺》中对古人纳凉消暑法也作过精彩的描述:“霍都别墅,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复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文中不仅介绍了古人祛暑消热的方法,而且也阐述了其中的科学道理,并暗示人们在炎夏里常把“冰雪在心”的念头放在心上,就心定自然生凉了。

所以,盛夏是季节的交替,我们不可能不去经历。与其在酷暑难耐中自寻烦恼,倒不如学学古人,让一首首古诗,一曲曲弹词,送上一阵阵凉风,送上一阵阵惬意和一阵阵清香,伴我们走进一片古意清凉的世界。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