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爷爷我在延安《解放日报》的工作和生活老人健康锻炼三字经砚边随想书法赏析你没那么重要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152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7-19

我在延安《解放日报》的工作和生活

———为延安“鲁艺”建校80周年而作

黎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建校80周年的今天,我作为当年“鲁艺”文学系的学员,回忆“鲁艺”对我的教育和培养,写下了这一段文字———我在延安《解放日报》的工作和学习。

1940年-1941年底,我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学习两年,派出实习。这是学院的规定:学员学习两年,派出实习,半年后分配工作。我到《解放日报》编辑部副刊文艺栏实习,是当时在《解放日报》工作的舒群同志把我要去的。我在实习中踏踏实实地工作,得到同志们的好评。报社副总编辑余光生找我谈话,要我留在报社工作,问我是否同意。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是党中央首创的大型机关报,也是党在新闻事业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党报,我当然同意。自此我便在《解放日报》副刊当编辑,一干六年,是报社所有编辑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

《解放日报》位于清凉山东侧山麓,延河在山下从那里往东缓缓流过。站在山上往前看,对面是巍巍宝塔山。屹立在山上那座高大雄伟的宝塔,就像一名日夜守卫着延安的战士。我们就在清凉山这个好地方工作、生活。

我到报社上班第一天,在清凉山最西南那孔窑洞找到文艺栏办公室。文艺栏主编丁玲坐在那里,笑眯眯地瞪大眼睛喊:“黎辛,我们在这儿等你!”她指着左手一张空桌子说,你就在这桌子工作。右手指着坐在她右边的一个戴近视眼镜、40出头的同志,说这就是陈企霞老编辑。文艺栏工作就三个人干,事务工作如登记来稿、给作者计算稿费、寄剪报等等,三个人分工干。分配我的主要工作是组稿和退稿,组稿要跑到各个机关团体,退稿就是把所有不用的稿子退还作者,并写信给他提出意见,丁玲说,这是关系培养文艺新人的工作。我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勤恳、努力,编辑部评工作模范时,我被评为一等“模范工作者”第一名。在表述我的模范事迹时,总编辑陆定一写上“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编辑部的工作和生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这个团队就是一个大家庭,同志们亲如兄弟,同食、同住、同工作、同劳动。用俗话说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个星期天,我拿到编辑部津贴稿费,到镇上买了一个大猪头,大伙儿一齐动手“改善生活”。我们在窑洞外架起炉子,拾木棍当柴火,用洗脸盆上盆盖下盆作锅,就这样炖猪头。可盆小猪头大,炖了大半天还没好,大伙儿伸长脖子等,等得不耐烦了,铁夫嚷着:“怎呢啦,还不行?”当大家津津有味啃着猪头时,有人说:“天天能啃猪头就好!”“贪!”引得大伙儿哈哈大笑。如今我常常回忆起那个年代的生活、友谊,那个年代的同志,今生今世永难忘,这是我生命中最真实而宝贵的财富。

除了编辑工作和生产劳动外,工余时间不多了,星期天也常常不休息,不外出,用于看稿,写退稿信。但我还是抓紧一点点工余时间,搞好个人生活卫生。我想,作为一名战士应该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我们用休息日到黄河支流水好的地方洗衣服,把衣服晾在灌木丛里。我把睡炕的铺盖打扫干净、收拾整齐,就这样我被评为编辑部卫生第一。

在大生产运动中,开荒种地。我们把编辑部后沟那块地修堤筑坝,种水稻、西瓜。但那是二荒地,没有肥,不长稻。水稻种不成,西瓜却长得好,水多、味甜,大伙儿尝着真开心,都说这西瓜不一般。有人自豪地说:“当然不一般,这是我们的心血和汗水浇灌的劳动成果。”因为劳动积极,我被评为大生产运动中的“劳动英雄”。在我们参加劳动的这个队伍中,被评为“劳动英雄”的还有赵守一、张铁夫、苏远。

这些“光荣记录”,是我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的表现,是我在革命大熔炉里锻炼成长的表现,它一直成为鼓舞我前进的动力。

今年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75周年,举行纪念活动的有关单位让我谈谈当年《讲话》发表的情况,我便谈了亲身经历的这段历史。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1943年10月5日博古把《讲话》拿到副刊部办公室,说毛主席今天派人送来他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稿,准备在纪念鲁迅逝世7周年发表。你们赶快发排吧。《讲话》是我较早看到的,那时副刊编辑部轮到林默涵值班看清样,我是老副刊编辑,与各版编辑较熟,林默涵和我便和其他版面联络,《讲话》在头版和四版全文发表。我们两人共同校对清样,保证准确无误。这样《讲话》全文于19日一次登完。我为我能亲手发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感到自豪,至今仍记忆难忘。

我在报社当文艺编辑的任务,就是团结作家,发表他们的作品和培养青年作家。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我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积极推介一大批青年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如贺敬之和他的《白毛女》、李季和他的《王贵与李香香》、马烽、西戎和他的《吕梁英雄传》、韦群宜和她的《龙》、柯蓝和他的《乌鸦告状》、盲艺人韩喜祥和他的《刘巧团圆》,还有冯牧、陈涌、张铁夫、万力、戴明、李方立等人。新人佳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我在编辑部发表了十多篇推介新人佳作的评论文章,有《关于(白毛女)》《从(王贵与李香香)读起》《评(吕梁英雄传)》等。延安文艺创作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动活泼的大繁荣局面,文艺之花在黄土高原灿烂绽放。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作家成了名家、大家。1956年中央知识分子会议后,为表扬我所做的工作,我被评为中央高级知识分子。

几年前回延安,到清凉山上寻找当年报社的窑洞。事隔半个多世纪了,能找到吗?真能找到!我当年工作的那孔窑洞,洞前长满了一人高的野草,堵住洞口。进入窑洞,我当年挂挎包的那根钉子还在墙上,完好无损。是它,记录了我青春岁月的辉煌,如今我老了,环顾洞内四壁,无限感慨。忽然传来了洞外广场舞的歌声“革命人永远年轻……”对,我不老,延安人永远年轻!

回顾当年我怀着青春的梦想,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和革命老大哥周振中(周振中是大学生,我还是中学生。)奔赴延安,投入“鲁艺”的怀抱。“鲁艺”让我选择了走在延安的大路上,直到永远、永远……

2018年7月1日 北京

注:

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1938年,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黎辛,汝州人,1920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和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第三期。1942年后历任延安《解放日报》文艺编辑,新华社随第二野战军记者,中南《长江日报》副总编辑,中南局文艺处长、中南行政委员会代理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联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中宣部第二届党委副书记,中央宣传部文艺局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编审。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