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魏马线工程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义务奉献”三种精神,被誉为“大峪精神”,当时响彻省内外。
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山里的柿子、核桃、花椒等干鲜果运出去,有客商前来投资开采硅石、铝矾土等矿产资源,青壮年外出务工越来越多,游客纷至沓来。从扶贫攻坚到全面脱贫,再到乡村振兴,大峪发生了巨大变化。省道、县乡道、村村通、高速公路,大峪的道路交通由30年前的“进不来,出不去”变得四通八达。生态环境改变了,山绿了、树多了,从过去多半是荒山秃岭,到现在树木覆盖率80%以上全市第一。村部、学校成了当地最好的建筑,彻底改变了村里办公无阵地、学生上学没教室的局面。农民家的住房由过去的土窑洞、土坯房变成了砖混结构的小楼房和平房。汽车普遍进入了百姓家,天然气、液化气结束了柴草做饭的年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变了。一个产业突出、生态良好、乡村文明、人民美满幸福的新大峪正迎面走来。
整个老区面貌呈现新气象。汝瓷小镇、硕平花海、科技中专落户,蟒川镇走出以汝瓷文化产业为龙头、特色产业为基础、全域旅游为主导的多业态产业格局的发展之路。焦村镇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北蜂南桑中间果”的产业架构。米庙镇发展城郊经济,被誉为“田园米庙、武术之乡”。
市老促会发挥“四个职能作用”,协助市委、市政府,为老区继续努力干一些好事实事。经过两年努力,由老促会引进的汝州市科技中专在校生规模已达700人,年底招生规模有望突破1300人,每年开办两个爱心企业“助学班”,给老区家庭困难孩子提供免费学得一技之长的机会,为老区培养大量实用人才。与科技中专、乡镇(街道)老促会、老区种植养殖大户合作,建立老区农特产品直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解决老区群众“会种不会卖”的问题。继续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四进”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普法“四下乡”活动,让老区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
走进新时代,汝州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的各条战线上,活跃着大批一心为民的镇村干部、老区创业典型。他们带着“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殷殷嘱托,和勤劳朴实的老区群众一道,为革命老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而努力奋斗,开创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梁杨子袁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