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校园诈骗案件频发,受害者遭遇“兼职刷单返利”“虚假奖学金申领”“明星粉丝福利”等骗局,造成学费损失、征信受损等严重后果,诈骗分子精准利用学生防范意识较低的心理,通过社交平台设下连环圈套,警方提醒广大家长朋友让孩子提高防骗意识。
第一类,冒充公检法骗局:诈骗分子先伪造法律文书、警服视频、国家机关网站,制造恐慌心理;接着利用青少年对法律的敬畏,诱导下载远程控制软件或转账;最后威胁受害人“不配合将追究法律责任”或“影响父母征信”。第二类,虚假购物、服务骗局:诈骗分子先以“免费领红包”“明星周边”“低价皮肤”为诱饵;再利用未成年人贪便宜心理,要求扫码、绑定亲情支付或填写支付密码;最后伪造订单异常、账户冻结等理由,诱导多次转账。第三类,刷单返利骗局:初期诈骗分子利用小额返利获取信任,受害人上当后,再诱导受害人下载APP做进阶任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最后以“任务未完成”“卡单”“操作异常账户被冻结”等话术拖延提现或威胁继续转账,直至受害人发现自己被骗。第四类,网络游戏虚假交易骗局:首先诈骗分子通常假借“免费领皮肤”“低价充值”“中奖礼包”吸引未成年人;再通过伪造交易平台、扫码支付或绑定亲情卡实施诈骗。
警方提示,针对未成年人,要提高警惕不轻信“免费福利”“低价充值”等诱惑性信息。对自称“公检法”“客服”的陌生人保持怀疑,第一时间告知家长。保护隐私不随意填写个人信息、不下载陌生软件、不开启屏幕共享功能。避免在社交平台公开家庭信息或支付账户。任何陌生人声称“父母有危险”“账户被冻结”的,需第一时间与家长核实,切勿轻信。
同时,针对家长或监护人要加强监管。设置手机支付限额,关闭免密支付功能。定期检查孩子设备中的陌生应用和社交群组。普及反诈知识。通过实际案例教育孩子识别诈骗话术(如“资金核查”“解冻账户”)。告知孩子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或网络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技术防护。手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定期更换支付密码,避免孩子单独操作大额支付。郭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