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头花果树五纵山和娘娘山的传说老行当之白糖冰糕爽流年私塾先生写碑文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80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31

老行当之白糖冰糕爽流年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卖冰糕了———清凉解渴的白糖冰糕儿———”

夏日午后,天上的云稳如老狗,地上的风纹丝不动,只有蝉儿在扯着嗓子嘶鸣着。睡不着觉的孩子们躺在凉席上百无聊赖地“翻煎饼”。

此时,一声诱人的吆喝声打破炎热的寂静。听到吆喝声,无精打采的孩子们一激灵,一个“驴打滚”翻身而起,冲出家门,直奔吆喝声而去。

走街串巷卖冰棍者,都是骑一个自行车,车子后座上结实地绑一个白色的大箱子,箱子朝后的一面用红色油漆写着“冰糕”二字,煞是鲜艳。打开箱子,最外面一层是白色的棉被子,掀开被子,就可以看到用白色塑料袋子包裹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白糖冰糕”,冒着让人瞬间进入清凉世界的丝丝白气。

那时候,一根白糖冰糕只要三分钱,稍高档的奶油冰糕,则要五分钱。

一根白糖冰糕只要三分钱,如今看来纯属“毛毛雨”,而在当时,却不是孩子们见天能够享受的奢侈。

卖冰糕的一看孩子们围上来,便刹住车在树荫下停下来,支起车子支架等生意上门。

有的孩子递出攥出汗的、亮晶晶的钢镚儿,卖冰糕的就熟练地掀开棉被,从里面拿出来硬邦邦、甜丝丝、凉津津的白糖冰糕。顶着大日头,被拿出来的白糖冰糕不消片刻,便开始软化起来。买的孩子解开那张包装纸,忙不迭地伸出舌头去舔,空气中便漾开一股甜腻的味道。

更多的孩子们翻箱倒柜也拿不出买冰糕的钱,便几个孩子一商量,凑钱去买上一根,然后热热闹闹地一人一口分而享之。还有的孩子虽然钱不够,但也不愿与别人分享,便问有没有快要化掉的冰糕,然后用一分或者二分的低价买下来,迫不及待地享受起来。一时间,“吸溜吸溜”的嗦冰糕声便响彻这片树荫。

那些没有消费能力的孩子们,只有眼馋地咽唾沫了。而那些诱人的奶油冰糕,则少人问津,大多被卖给了家长有工作的孩子们了。

还有一些“机智”的孩子,怎会囿于“小偷小摸”的“戒条”。白糖冰糕的诱惑,足以使他们“铤而走险”,趁家人没注意,就偷偷溜进父母的卧室,从午睡的家长衣袋里拿出几分钱供自己“挥霍”。一两次“作案”尚不打紧,只是次数多了,难免被家长发现蛛丝马迹,挨顿打是少不了的

其实,白糖冰糕的做法十分简单,说白了,就是用糖水冻成的长方形冰块。冰块带有一个木质或竹制的把杆,便于人拿捏。冰棍的包装纸是简单的蜡纸,上面印着粗糙的图案和文字。只需剥开那层薄薄的纸,把冰糕含在嘴里,一身的热燥和暑气顿时就无影无踪了。

孩子们吃完冰糕后,会把包装纸小心翼翼地展开,舔干净上面残留的甜味。有些孩子还会收集这些包装纸,把它们夹在书本里,当作宝贝一样珍藏。那些棍儿也会被收集起来,每每收集到一把儿,就会拿出来玩挑棍游戏。

这样的场景,几乎是六零七零八零后们童年夏日里最珍贵的记忆。

卖冰棍的人,一般是皮肤黝黑的中年大叔。他们穿着洗得褪色的蓝背心,头戴草帽,笑容可掬,脖子上搭着一条颜色污浊的白毛巾,不时地擦去额头上的汗水。但他们箱子里的小棉被总是洁白,且冰糕都是在城里食品厂批发的,味道纯正,质量杠杠。

也有年轻人卖冰糕的,他们大都是放暑假的高中生或初中生。为了贴补家用,他们会趁暑假到食品厂批上一些冰糕,去更远的地方销售。因为在城里卖冰糕,那些推着小车摆在闹市口的老年妇女都有自己的地盘,他们轻易融不进去;如果走街串巷,他们又干不过那些经验老道、遍地熟客的中年人;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选择上山下乡,到更远的农村去卖冰糕。

所以,泼麦连天的田间地头,就成了年轻力壮的他们的“战场”。

记得一位高中同学,趁暑假去卖冰糕,串到西乡一个村子,因为给一个孩子卖了一个稍微松软的冰糕,便被其家长拉住不放,非要他赔一个不可。赔一个三分钱,他一天也挣不上几毛钱呀,况且,汗流浃背的他自己也舍不得吃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他急得直哭,还是当地一位厚道的中年妇女看不过去,又掏钱买了一个与那人交换,方才解脱了他的窘境。感激之余,他当场认了那位女性为“干娘”,一时间传为佳话。看到该买的孩子们都已经买了,看到冰糕卖得差不多了,看到这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消费能力了,卖冰糕的人便不做停留,翻身骑车奔赴下一个“战场”。一串清脆的车铃响起,卖冰糕者的背影渐行渐远,只剩下孩子们恋恋不舍的目光追随着……

如今想来,当时的冰糕其实粗糙得很,口味也很单一,不过是糖水冻结而成,远不如现在的各种冰糕和冰淇淋种类丰富,口感细腻。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简单的甜味却承载了太多的快乐与期待。

冰糕看似简单,但其历史可却很久远。在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了关于冰镇食品的记载。当时,人们在冬天采集冰块,储存在冰窖中,以备夏天使用。当时装放冰镇食品的器具也很先进,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是现存最早的实例,也是名闻天下的古代“冰箱”。

资料显示,卖冰镇食品这个行业,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唐朝长安城已有冰饮摊贩,夏季街头常见售卖冰镇米酒、冰酥山(冷冻奶制品甜品)等,价格昂贵但逐渐普及。《云仙杂记》记载当时冰雪价格与黄金等价,反映出冰饮作为高端消费品的地位。宋朝冰块存储技术进步,冰窖系统完善,普通民众可轻松购买冰镇饮品。汴梁街头常见“冰雪冷元子”“冰镇绿豆水”等消暑食品,价格低廉(约三五文钱即可购买),品种多达数十种。到了明清时期,已形成规模化商业经营,出现了专门售卖冰镇食品的小贩,被称为“雪花酪”商贩,主要经营消暑冷饮,类似刨冰、冰沙等甜品。

如今卖冰糕这个行业,则出现在上个世纪的中期。随着工业化发展,从大城市走进小城市,从城市走向了乡村,而后遍地开花。彼时,这个行业属季节性行业,而如今,这个行业早就打破了季节的界限,成为人们可随时享用日常消费。

小小的冰糕,不仅仅是一种消暑的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然而,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虽然拥有了更多,却反而失去了那种纯粹的、无法掩饰的快乐。

那些凉爽爽、甜丝丝的白糖冰糕,已经萦绕成我们挥之不去、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