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刘盼财轶事缅怀岳父吴东营先生夏初好药话枇杷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98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21

缅怀岳父吴东营先生

于振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岳父吴东营先生离世已将近一个月时间了。从入院以来,他与病魔顽强抗争了32天,最终永远地离我们而去,告别了这个他深爱的世界,抛下了他悉心培育的儿女,也离开了他相濡以沫67载的老伴,前往另一个没有病痛的世界。出殡当日,原本酷暑难耐的天气骤然变得凉爽宜人。入夜后,天空降下倾盆大雨,连续两夜未曾停歇。此情此景,恰如:苍天为之垂泪,哀悼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大地亦含悲意,永远缅怀这位仁厚无私的先生。

吴东营先生是我的岳父,但更是我人生路上的导师与领路人。1983年9月,我有幸考入临汝师范学校,成为首届普师班学生。在为期三年的求学时光里,岳父渊博的学识积淀、严谨的治学态度、温润如玉的品格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都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尤其难忘1984年1月那个飘雪的午后,当校党支部书记白恺庄重宣布“经组织考察,吴东营同志任临汝师范学校副校长”时,整个会场瞬间沸腾,雷鸣般的掌声如潮水般汹涌,久久回荡。这掌声不仅是对他数十年如一日潜心育人的崇高礼赞,更是全体师生对他高尚师德与教育情怀的由衷致敬。毕业后,我也踏上了人民教师的岗位,每当与岳父促膝长谈,话题总离不开教书育人。每每此时,我都不禁深感惭愧———无论是专业造诣还是人格修养,我都难以企及岳父的境界。在他睿智的目光前,我永远都是那个需要指引的学子。

岳父出生于1938年5月27日。在那个物资匮乏、食不果腹的年代,他依靠家人的节衣缩食和自己的勤奋刻苦,一步步踏出了一条传奇的求学之路。从小学毕业全区会考第二名,到升入县中,再到考入知名学府洛阳一高,最终进入新乡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并顺利完成本科学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这位曾经的放牛娃的求学传奇,至今仍在当地广为传颂。

岳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从基层教师做起,历任初高中教师,后又在副县级领导岗位上兢兢业业九年,直至光荣退休,他用毕生心血书写了师者风范的崇高篇章。1984年,岳父步入临汝师范学校领导岗位,十六载春秋里始终以赤诚之心奉献教育事业。他以清正廉洁的品格、光明磊落的作风,为学校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带领学校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作为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领导者,他始终秉持公心,淡泊名利,高风亮节,识大体、顾大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特别是在他主持汝州师范学校工作期间,殚精竭虑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营造优良环境,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更以远见卓识构建起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这些开创性工作不仅在当时显著提升了校风教风,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他为汝州师范学校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最令人动容的是,他虽然桃李满天下,但退休后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家中陈设简简单单,却映照出他“品德似泉,人淡如菊”的高洁品格———超然于荣辱得失之外,淡泊于功名利禄之间,唯将铮铮风骨深植于心。他用一生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作为老师,岳父春风化雨,诲人不倦,深受学生爱戴。他与学生多年的朝夕相处,形成了浓浓的师生情谊。他倾注毕生心血于教育事业,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可谓桃李满园,芬芳天下。身为一名物理老师,他总能把深奥的物理知识用简洁的言语阐述得清晰明了,从不故作高深;黑板上工整的板书,一笔一画皆是他严谨治学的写照。他造诣深厚却宽厚善良,一生身正为范,具有温润如玉的君子品格。面对学生的提问,哪怕再浅显,他也耐心解答,眼中始终带着鼓励的光芒。不少受教于他的学生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他从不提及自己的成就,却在学生需要时默默给予关心,帮他们坚定人生的信仰。他所教过的理化班学生、老三届学生和师范学生,无论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还是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虽天各一方,却始终铭记着恩师的谆谆教诲。时间和距离从没有隔断他们之间的师生友情,学生通过电话、微信、短信或登门拜访等各种方式关心着他,不断向他问好,有的甚至跋涉数百上千公里而来。每当谈及这些,他的眼角总会泛起欣慰的泪光,这也正是对他教育生涯的最好褒奖。他的学生们多次热情地提出要为他筹办寿宴,但总被他温和而坚定地婉拒道:“看到你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成就,拥有美满的家庭,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如今通信这么发达,能收到你们的一声问候,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实在不必让同学们为此费心。”这番朴实无华的话语,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一位教育工作者淡泊名利、心系学生的崇高品格。作为一家之长,岳父以身作则,严慈相济,用自己正直、勤勉的一生,为子女树立了做人的标杆。以山岳般的品格和春晖般的慈爱,为家族树立了“勤学尚俭、低调务实”的淳朴家风。在他润物无声的熏陶下,家庭中先后有八位成员投身教育事业。三尺讲台成为家族传承的精神沃土,茶余饭后的谈笑间总流淌着对教育的热忱。他常以“欲做事,先做人”的古训警醒后辈,以“顺境持谦,逆境守节”的处世智慧滋养着儿孙的心灵,更将“取财有道,干净做人”作为不可逾越的行为红线。看到子女孝顺、家庭和谐,他老人家虽两鬓斑白,眉宇间却始终洋溢着知足的喜悦。住院期间,他的孙女特意从北京赶回,为他购置了无菌鸡蛋、煮蛋器、搅拌机、靠背、气垫床等生活医疗用品。得知此事后,他感动得热泪盈眶。2001年春节期间,为激励孙辈勤学向上,他特意为即将入学的外孙和外孙女(被他亲切称为“第一梯队”)准备了一套启蒙图书,在扉页郑重题写“好好读书读好书,快快成才成大才”的殷切期许。如今这十二字箴言已化作现实:三位“第一梯队”成员有两位硕士毕业,事业有成,另一位更荣膺博士后殊荣,这无疑是对他老人家最好的回报。即便在病榻之上,被疾病反复折磨,每当孙辈前来探望,他总会绽开少有的欣慰笑容———那纵横的皱纹里,镌刻着传承的骄傲,更盛满育人的幸福。

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岳父用一生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情。67年来,从青丝到白发,他与老伴始终十指相扣,在人生风雨中筑起爱的港湾。生活难免磕绊,他们却总能用理解融化争执,以包容温暖岁月。最令人动容的是,当病痛来袭时,八十高龄的老伴仍坚持亲手熬制他最爱喝的稀饭,颤巍巍的身影日日守在病榻前。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他反复叮咛儿女的只有一句:“一定要照顾好你妈”———这朴实无华的嘱托,胜过世间所有动人的情话,将那份刻骨铭心的牵挂永远镌刻在亲人心中。退休后,岳父偕老伴重返魂牵梦绕的虎头村。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以温暖的怀抱迎接游子的归来。在亲友与乡亲的关怀中,他度过了一段充实而温暖的晚年时光。回到村里,他始终心系家乡发展,常与村中后辈促膝长谈,为家乡的振兴建言献策,盼望着虎头村能蒸蒸日上,越来越好。在这里,往昔的学生常来探望,与他围坐畅谈;亲朋好友也不时登门,共话家常。他与老伴携手相伴,将生活过得诗意盎然:房前屋后栽满花木,四季更迭间,绿树常荫、繁花似锦;翻土播种、浇水施肥,菜园里的时令蔬菜蓬勃生长,处处洋溢着生机。闲暇时,他静赏鸟语花香,低吟唐宋诗词,提笔挥毫泼墨,日子悠然自得。2023年,他的学生张占武从外地寄来两颗珍贵的牡丹花苗,他视若珍宝,亲手栽进院中,每日悉心照料。如今的小院,翠竹摇曳生姿,菜畦绿意葱茏,繁花争奇斗艳,俨然一方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承载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故土的深情。

2016年,岳父已近八十高龄,仍坚持主持家族家谱的编写工作。他不辞辛劳地联络各地宗亲,将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故事、人物的兴衰荣辱,都郑重地记录下来。用了三年时间,他终于将《吴氏世系图》汇编成册。这本凝聚着他老人家心血的家谱,承载着吴氏家族百年的记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维系家族的情感,让后辈们知晓从何处来,明白家族传承的责任与使命,让家族的精神在这字里行间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耄耋之年的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与年轻的心态。在这个数字时代,他不仅娴熟使用微博、博客与微信,更与时俱进地掌握了网络购物技能。每当收到快递站的取件通知,他便会和老伴一起精神矍铄地驾驶着三轮车,亲自取回网购的生活用品。这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八旬老人中实属难得。2019年,在得意门生周遂记的协助下,他将退休后创作的133篇诗文精心编纂,出版了《吴东营休闲诗文集》。就在他住院前,老人家还兴致勃勃地整理近年新作,筹划出版第二本诗文集,可惜天不遂人愿。这个未竟的心愿,只能留给后辈们来完成了。这些凝聚着智慧与情怀的文字,将成为他留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礼物。在长达32天的住院治疗期间,岳父始终保持着令人动容的坚强与体贴。即便在病痛缠身之时,他仍再三叮嘱儿女:“不要把我的病情告诉其他人,大家都在忙工作,不要给大家添麻烦。”这份为他人着想的仁厚之心,这份不愿打扰他人的温柔体贴,正是岳父一生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作为女婿,岳父生前给了我们儿子般的关爱和呵护。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他生前的点点滴滴在心头萦绕,每每忆及,不禁潸然泪下。家庭生活中,每当我和爱人有些小摩擦,岳父总是护着我。爱人从不敢向岳父母诉说,因为岳父一定会批评她,说夫妻相处要互相体谅。这份偏爱,让我这个女婿倍感温暖。理解包容,家庭和谐,这是岳父一生所期盼的。相信岳父在天之灵,看到我们相亲相爱、守望相助,定会含笑九泉。

生命如歌,虽曲终人散,却余韵悠长。岳父虽已远行,但他春风化雨般的教诲、温润如玉的品格,早已化作永恒的星光,永远照亮我们的心田。愿他在另一个世界,依然能看见这片他深爱的土地,看见他浇灌的桃李芬芳。时光带走了他的身影,却带不走我们的思念。他的教诲铭记于心,他的慈爱将永伴我们左右。

岳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