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女神”老行当之风吹云散劁猪匠清寺雨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91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10

老行当之风吹云散劁猪匠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劁猪匠这个老行当,估计现在的小年轻连听说也没听说过。其实,这个行当并不遥远,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依然存在,只不过,已是日暮途穷、日薄西山了。

最初,劁猪匠都是走村串户,挑担行走。后来一般都会骑着一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车把上插着一根铁丝,铁丝上还栓着个红缨穗以示身份。彼时,他们头戴草绿色军帽,身穿蓝色中山装,挎一个发白的帆布口袋,里面装的是劁猪工具,下身着一条不是很合身的黑色裤子,脚穿一双解放鞋,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

在我们这座中原小城,这种形象是标配。同时,劁猪匠的叫法比较书面化,我们这里叫“择猪娃的”。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劁猪匠们的高光时刻,那是一门必不可少且赚钱的手艺。劁猪匠是走村串巷走四方的手艺人,衣着打扮自然比一般农人时髦。他们喝千家茶、吃万家饭,和古代侠客有几分神似。

在过去,养猪业远不如今日这般发达,农民饲养的土猪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才能出栏。由于农家喂猪的目的多为育肥吃肉,而非繁殖,因此无论公猪母猪,在八九个月发情后都会变得难以管理,影响长膘。于是,为了确保猪只能够安心育肥,不出现性情暴躁、拆圈外窜等问题,同时也为了不影响肉的品质,劁猪技艺便应运而生。

彼时在广大农村,几乎家家养猪,既能增加收入,也能消化残羹剩饭。但养猪的人都知道,猪不劁不肥。猪仔饲养了一段时间,即将成年到了发情期,饱暖思淫欲,躁动不安,不睡不吃,性情暴躁,挖砖撬石,或在猪圈里乱钻,或使劲用嘴巴拱门,甚至越栏逃跑,谁阻拦它,它便瞪着骨碌骨碌的贼眼,露出白森森的獠牙威胁人,令人大骇。

被关起来后,依然郁郁寡欢,越吃越瘦不长膘,骨瘦如柴,浑身裹着臭烘烘的猪粪尿,耷拉着头,连习惯性的哼哼都懒得哼了,常盯着猪圈外野花上的花蝴蝶发愣。这就需要请劁猪匠阉割“去势”了。

劁猪匠人的挎包里随时携带着一个皮套,里面装着几把小刀和一套针线。其中,一把主刀的设计颇为特别,一头是双开刃的快刀,另一头则带有铁钩。劁猪时,只见劁猪匠嘴里叼着锃亮的割刀,左脚死死地踩住猪脑袋,右脚半跪在猪后身上,贴地摁紧其脑袋和四肢,活蹦乱跳、嗷嗷嚎叫的小猪便被制服了。

随后,他们的右手指娴熟地勾住猪的“花花肠子”或肾囊(公猪的睾丸),只见刀光一闪,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干脆利落,伴随凄惨的哀嚎,一小段“花花肠子”或肾囊便被取出丢入旁边清水盆里了。几番麻利地穿针引线,缝合好伤口,锅底灰拌菜油往伤口上一抹,一头猪便阉好了。

劁猪的核心技术在于找准“花花肠子”与“肾囊”的位置,“花花肠子”的位置尤其难找。不同品种的猪,其位置有所差异,脂肪的厚度决定划刀的深浅,划浅了,猪需挨第二刀,划深了容易崩肠。老道的劁猪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见他们电光火石般刀锋一闪,百发百中。

阉割后的猪生长发育较快,肉质更为鲜嫩,肌肉纹理细腻。因为雄性激素会对猪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阉割后去除这部分激素,有利于猪的生长发育。对母猪进行阉割,可以使其性情变得温顺,便于管理。阉割后的母猪寿命较长,生殖系统疾病较少,可以提高繁殖能力和产仔数。同时,阉割后的猪抵抗力较强,不易感染某些传染病。

在小猪声嘶力竭嚎叫中,劁猪匠动作稳准狠且轻盈,手法熟练地忙着自己的拿手活计,还十分得意地叼着烟和主人与围观的孩子们聊天、逗乐。

劁完后一抬脚,小猪立即站直身子,逃离“魔爪”,仓惶夺命远遁。走出老远,仍心有余悸地恐怖回望,似乎不敢相信刚才的噩梦是真的……它忍着痛,躲在柴草堆或栏舍僻静处,警惕地环视四周。刚割过的小猪不能躺着,否则腹内肠子会打结,得让它站或走着。于是,孩子们被指使着手持竹竿驱赶猪仔,让它在两个时辰内不能躺下。

小猪被取出宝贝丢了元气,就只能一门心思去长膘,且被斩除情根后,温和驯良,心静气顺,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而且肉也长得好,没有异味。至于那些阉割出的“花花肠子”或肾囊,即便主家不要,劁猪匠也不舍得丢掉,每天多劁了几头猪,这些东西便相当有分量。回家后洗净烹煮,那可是大补的下酒好菜呦。

难怪他们都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的。

骟猪在我国可是一门从事牲畜阉割的古老的行当,其历史可追溯至商代甲骨文记载,北魏《齐民要术》中已有系统技术记录。该职业需掌握快速精准的手术技法,传统工具为五寸劁刀,3-5分钟即可完成操作。旧时骟匠属“搓捻行”,供奉华佗为祖师,在农耕社会中兼具技术性与江湖色彩。

史料记载,明朝皇帝朱元璋携带墨客骚人巡游民间,大户人家和穷苦百姓听闻,便都在屋门前贴上对联恭迎。当他们来到一劁猪匠家门前时,只见门上空空荡荡,不见对联,朱元璋不仅没有怪罪,反而来了兴趣。他提笔泼墨,写下趣联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横批:是非之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这个职业的充分认可。

那么,为何这一古老的行当会渐行渐远呢?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规模养猪场的发展,农村散户养猪的方式已经逐渐减少,同时,现在的猪生长周期短,仅需6个月便可出栏,而这时它们的性器官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劁猪这一行业就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苍狗浮云,白驹过隙。

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劁猪匠的身影已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劁猪的技艺已成历史,劁猪匠的故事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回忆和谈资。随之消失的,还有那香浓细腻的土猪肉香,叹之,惜之。

但是,他们曾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尽管在不经意间已经消失,但给我们留下的,却是那关于往昔生活的记忆和回味。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