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语花香
人有人语,瓷有瓷话。比如“宋瓷女神”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这只藏在大英博物馆内通灵的传世孤品就会开口说话。自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延禧厅,和这只在家乡窑炉里煅烧出的神器玉壶春瓶仅有的一面神交,我就听懂了她的喁喁私语。那是交心的倾诉;那是精灵的自白;那是女神的人间瓷话!
2015年9月30日,在“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上,三生有幸的我第一次和汝窑神器天青釉玉壶春瓶谋面。此次展览除了悉数展出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汝窑瓷器,大英博物馆还慨然出借北宋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花式盏托、葵花式洗三件重器。
清末,慈禧太后为筹措“庚子赔款”,把北宋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等一批宫廷瑰宝抵押给盐业银行贷款,逾期不能归还贷款,瓷器被迫变卖。屈辱的“宋瓷女神”含泪别离国土,漂洋过海,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了大洋彼岸的英国。百年天青梦,夜夜盼回归。圆梦盛世中华,宋瓷女神终于八面风光回国展出省亲,尽管戴着“借条”的镣铐,仍不失绝代神韵和风华!
朝圣的时刻———我捧着诞生你窑炉遗址上的一丛野菊花,虔诚地站在你身边,隔着玻璃第一次近距离顶礼膜拜:撇口,细颈,垂腹,圈足,柔和变化的弧线,堪称汝窑器瓶类造型的经典。淡天清色的容颜,釉面蝉翼般的开片,玉立俊秀的身姿,曼妙的曲线,彰显着女性的阴柔、丰满与纤细。在现代灯光下,这只诞生在家乡汝窑的玉壶春瓶,体型修长挺拔,洒脱素丽的雍容,玲珑清雅的气质,自然恬静的品格,酷似一位婀娜多姿的美妙少女,宛若一尊温婉简约、典雅神秘的“青瓷女神”,浓缩了所有古典与和谐之美范。那美,静止中透澈灵动的典雅,动态中含蓄神秘的幻彩。静动结合,透出一种耐人寻味的雅致;袒露一种无法描述的韵律;折射一种内外由衷的古朴!
如痴如醉。懵懵懂懂中我忽然听到女神的金口玉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青光闪烁,瓷音袅袅,花香袭人,梦里窑乡,现实故宫———那一刻激动撩拨着我,一个唯美的成语“瓷语花香”诞生了!
天青汝州与汝窑天青
我自故乡来,知晓家乡事。家乡“老汝州”,天荒地老。汝州因汝水而得名,汝水因女娲圣母而取名。汝水,这条中原的女性河流和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女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伏羲时期,汝州为伏羲之妹女娲的封地,叫女国。《世本·氏姓》载:“女氏,天皇封女弟娲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母亲河因其在女娲氏的封地而得名“女水”(古代“女”“汝”不分),也称汝水。汝州因汝水故名,位居北宋五大名窑魁首的汝窑因汝州而得名。汝窑器融五行学说于一体,在其制作过程中把“金、木、水、火、土”客观地表现出来。“土”指的是汝州地道的瓷土,瓷土决定了瓷的本质与品性;“金”指的是源自家乡的各种矿石的金属氧化物,系釉料中的发色成分,它张扬了艺术;“木”指的是柴窑的燃料,它催生了火,转换成焰;“水”是汝瓷烧成过程中的伴侣,它促进汝瓷成型而悄然升华;“火”决定汝窑瓷器烧成的成败,凭借火的炽热与刚烈给汝瓷注入了独特的艺术性格。汝窑瓷器是天地人合一共生,金木水火土和谐共存的艺术产物,是难以堪比的人间杰作。而你———天青釉玉壶春瓶,则是从汝窑飞出的“青瓷精灵”,独压群芳,美轮美奂。
汝窑产品的原材料全部来自汝州区域内的天然瓷土。其产品的特殊品质、特色和声誉主要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只有在该地并采用特定的生产工艺,才能烧制出地道的、通灵的汝窑神器,比如您———“宋瓷女神”!
汝州地处中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南依伏牛,北靠嵩山,左控襄许之饶,右联伊河之秀,为南北东西交通要道。北汝河(古汝水)横贯东西,形成西北东南向的槽形盆地。作为古都洛阳的门户,汝州成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境内资源丰富,生产汝瓷所需的长石、石英、玛瑙石、方解石、高岭土、滑石等原料储量大,煅烧汝窑器的木材、原煤燃料资源丰富,古时烧瓷多用木材,栗木为佳,汝州盛产栗树,来源充足。据文字记载,唐代已出现用煤炭烧瓷的现象。汝州水资源丰富,古称“汝海”,境内河流纵横。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大量诗词曲赋都对汝州丝绸般飘逸的天青色山水赞美有加。苏轼的“下雨初晴,水风清;烟敛云收,数峰青”,曾被人误以为是描写汝瓷美妙的釉色。汝州这种朴素无华的天青色自然环境,间接或直接影响了汝窑工匠烧造汝瓷釉色的审美思想和意趣。加之皇命在身,天时地利人和,天青釉汝窑器诞生在汝州就不足为奇了。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悉有之,汝窑为魁。”
“宋瓷女神”身世之谜
我的家族与酒有关。早在唐代,人们习惯把酒称作“春”,很多酒的名字都带有“春”,一直沿用至今。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诗云:“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明代高启《客舍雨中听江卿吹萧》诗云:“恨无百斛金陵春,同上凤凰台上醉”。直至现在,许多酒的名字仍然叫某某春,如剑南春、五粮春等。在通行的各类书籍中都说是“玉壶春瓶”因诗句“玉壶先春”而来,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茆屋。”而“玉壶先春”之由来,有的人认为和苏轼与陶工的民间传说有关,他曾有“玉壶先春,冰心可鉴”的诗句,但遍查苏轼的相关著作,包括诗、词、文、赋都未得见。诗人岑参曾有诗云“闻道辋川多胜事,玉壶春酒正堪携”,这是目前在文献资料中所见最早关于“玉壶春”三字连用的情况。诗人很明白地说出了“玉壶春酒”,而同样内容的诗句也出现在中唐诗人朱千乘的《新移镜中别业》中———“锦缆扁舟花岸静,玉壶春酒管弦清”,也指出了“玉壶春”是一种酒的名字。“古瓶盛酒后簪花,花酒由来本一家”,一句诗道尽玉壶春瓶功用之妙。既可盛酒,亦可插花。北宋曹组《临江仙》句云“数枝梅浸玉壶春……”此诗中玉壶春瓶被用来插梅花的。
扯远了,还是说我,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的故事吧———确切地说我们是一对姐妹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
那时候,那个风流成性的宋徽宗皇帝,降旨汝州的大国工匠严和烧制玉壶春瓶。严和年近古稀,病魔缠身,但皇命难违,只好抱病烧窑。七七四十九窑烧下来,玉壶春瓶不是粉青就是卵青,那天青色始终不肯露面。就在第四十九窑开窑之际,突然一声巨响,窑厂西北方的太和山崩,烈焰腾空,乱石翻涌,岩浆四溢。待一切平静下来后,严和双手抖索开窑,然而竟出现了虾青。严和彻底失望了,一天夜里偷偷溜到汝河岸边自尽。严工匠站在齐腰深的汝河浅水滩中,望了一眼两岸熊熊燃烧的炉火,突然一头扎进水中,头被一块石头刺痛,顺手抓起了那块石头。那是太和山崩,一块玛瑙石被暴雨冲刷到了汝河中。借着朦胧的月色,严工匠依稀看到了晶莹剔透的石质。在水的浮力中他把那块玛瑙石翻上覆下,仔细把玩,许久又鼓起了活下来的勇气。严工匠把玛瑙扛回窑厂,连夜碾碎重新配制釉料。第五十窑上天青色显现,我和妹妹终于冲出窑炉的幽门,一对举世无双的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诞生了!
严工匠太爱我们姐妹了,冒着杀头的危险把妹妹藏匿起来了。窑司来逼命索宝,于是我就走进宫廷,开始了荣光尊崇的人生。可是好景不长,靖康之乱中姐姐被金兵掳走,至今下落不明。严工匠死后立下家规,世世代代把我传下去。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到南宋时,我被号称“占田遍天下,而家积巨万”的张俊夺走了。张俊家里的银子堆积如山,为了防止被偷,张俊命人将那些银子铸成一千两(四十公斤)一个的大银球,名叫“没奈何”,意思是小偷搬不走它们,全都拿它们没办法。
张俊贪婪歹毒,命他部下一个汝州籍的军官带兵藏银回到故乡,软硬兼施,手段用尽,连杀严家大小11口人,最终把我抢劫而去,含辱走进张俊府邸。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的秋天,宋高宗赵构亲临清河郡王张俊的府第,君臣二人共叙旧谊,把酒言欢,筵席之间张俊进奉了一批稀世珍宝作为贺礼送给赵构,赵构欣然接受。我就是在这时候进宫陪伴君王了。在张俊进奉的所有汝窑瓷器中,赵构对我情有独钟,在宫中经常拿来赏玩,爱不释手。并且专门安置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皇宫内的德寿宫奉华堂内,并在瓶底刻上“奉华”二字以兹纪念。以后赵构对张俊礼遇优厚,诸臣均不能相比。
朝代更替,江山几易。刀光剑影中,我一直稳居深宫,过着四平八稳的风光岁月。可是到清末,慈禧太后为了筹措“庚子赔款”,将我和一批汝窑器瓶抵押给盐业银行。清朝覆灭后,盐业银行又将我卖给英国的大维德爵士。20世纪60年代,大维德爵士去世前将我捐赠给大英博物馆……
“宋瓷女神”赞
你是瓷器中的皇后,被尊为“宋瓷女神”。你是瓷器美学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造型。你从岁月的深处走来,你从历史的雾霾中飞出;也有在家乡窑炉炼狱的磨砺;也有深锁宫廷的寂寞;也有走出“寒门”,登上大雅之堂的荣光;也有流落异国他乡的忧伤;更有在大英博物馆接受万人膜拜的尊崇和风光。岁月的吸管不曾稀释你的本色,依然呈现的淡天青色如此温润可人。尽管釉面开片的线条已被久远的历史磨砺为黑色,但丝毫不能淡化你的秀丽,依然灵光闪烁,宛若从宋瓷王国中翩然飞来的女神,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数枝梅浸玉壶春”,你质朴却不单调,含蓄表面下流露出高雅风尚,是人类审美情趣集大成者。你所蕴含的意味之美才是真正的古代艺术之美。你的平淡、素洁绝非只是一种物性,同时渗透了淡泊、虚静的“人性”,而你典雅方正,亦象征了儒家文静雅洁、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你浓缩了中国古代理性文化的最高趣味:平和、含蓄和雅致。如此富有内涵之美的汝窑玉壶春花瓶,即使不插花,也能让人闻到花香。
宋代是“词”的时代,“宋词女神”李清照的出现把宋词推向了峰巅。宋代还是“瓷的时代”,宋瓷中的汝窑玉壶春瓶,以其清素淡雅,纯净细腻的美学特点,成为当之无愧的“宋瓷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