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洲(1946年1月—2009年11月),温泉镇官中村人。196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在空军部队服役,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复员后,入职河南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李广洲从小酷爱河南地方戏曲,年长后痴迷于戏曲剧本创作。在河南省第三建筑公司工作期间,长期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戏剧剧本,家乡市文化局每次召开剧本新作分析会,他都带着新创作的剧本回乡参加,并屡屡获奖。
多年来,由李广洲参与创作的大型戏曲剧本《岳老偏》《山情》《晚情》《韦贻凡卖官》等获省、市(地)级大奖,大型古装戏剧本《赌怨》、大型现代戏剧本《扁担地》演出后轰动洛阳,《李豁子复婚》《拉荆芭续集》《新三子争父》《好媳妇》《郭举埋儿》《小两口闹洞房》《巧换新娘》《三子争父续集》《刘丁生扫雪》等十多部剧本,由中国唱片总公司、黄河音像出版社等多家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因李广洲成绩突出,曾跻身于汝州市优秀乡土人才十大明星之列,其事迹被《工人日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经济报》《福州晚报》《经济日报》《汝州晚报》《洛阳建设杂志》、洛阳电视台、汝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李广洲的戏剧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他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倾心关注,用自己手中的笔,把群众的喜怒哀乐,通过戏曲舞台展示出来,使广大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过程中,辨别出人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受到文化、道德诸方面的熏陶,达到审美目的。
他创作的《李豁子复婚》,通过对传统曲剧经典剧目《李豁子离婚》中一对主人公离异后情节的精彩演绎,以真实的生活场景、鲜活的语言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展现了河南曲剧的独特魅力,延续了李豁子系列故事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通过李豁子复婚的曲折情节,深入探讨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与情感纠葛。作为李豁子系列之一,延续了河南曲剧关注社会现实的传统,既保留了民间艺术的根源性色彩,又通过改编焕发出新的活力,成功启示了地方戏曲如何在坚守本真的同时,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它不仅是一部戏剧作品,更是社会伦理与人性探讨的载体。作品不仅聚焦了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还通过婚姻主题折射出传统伦理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恻隐之心与人文关怀,呼应了“仁”与“义”的道德本源。剧中人物通过鲜活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引发观众对婚姻、责任与人性价值的反思。所以该剧在多地演出时反响热烈,观众情绪随剧情起伏,“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感动落泪”。李广洲创作的戏曲剧本《郭举埋儿》作为新编传统戏曲剧目,改编自“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故事,通过河南曲剧的形式展现了孝道与人性的冲突,以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将历史故事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舞台呈现,既保留了乡土文化的原汁原味,又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提供了舞台,具有深刻的艺术性和文化讨论价值。
该剧以灾荒年代为背景,讲述郭举因家贫难以供养母亲,为尽孝道选择埋儿奉母的情节。这一故事在传统伦理中被视为孝行典范,但也因极端行为引发过争议。剧中通过人物对话和矛盾冲突,既凸显了“孝心感天动地”的情感张力,又隐含了对传统孝道盲目性的批判,使观众会产生疑问:郭举的行为虽出于孝心,但方法是否可取呢?埋了儿子,难道不会使老母亲陷入更深的痛苦吗?通过对这种伦理困境的呈现,为观众提供了反思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冲突的空间。所以《郭举埋儿》的现代演绎更注重对原故事的批判性重构。例如,剧中通过母亲与郭举的对话,直接质问“你不该只顾我这快死的人”,强化了对极端孝道的质疑。这种改编既保留了原故事的框架,又融入了现代人文关怀,使剧目在传承中焕发新意。应该说,《郭举埋儿》作为河南曲剧的优秀剧目,既承载了传统孝道文化,又通过艺术形式引发了对人性与伦理的深层思考,所以说李广洲的创作是成功的。
曲剧《拉荆笆续集》是经典河南曲剧《拉荆笆》的下篇,该剧以传统孝道为主题,通过戏曲形式展现了家庭伦理与人性的冲突与和解。《拉荆笆》原剧讲述了一个媳妇逼迫丈夫编织荆笆把老母亲拉到山里遗弃,而儿子则把奶奶拉回来,并以将来也遗弃父母相逼,使不孝夫妇幡然悔悟的故事。而续集则延续了这一家庭伦理主题,讲述时遇大旱年馑,这对夫妇再次让母亲坐在荆笆上,拉着外出讨饭,养母报恩,巧遇考中状元归来的儿子严金,以为父母又要遗弃祖母而产生误会,后误会解除,皆大欢喜。
《拉荆笆续集》中,先后四次出现“拉荆笆”的情节,把整个剧情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收到了显著的戏曲效果。第一次,是祖母疑惑幼小的孙子如何拉得动载着人的荆笆,就叫严金再拉一次试试,结果严金拉不动,从而怀疑有神灵相助;第二次,狼老八下山把祖母叼上山要吃掉,山神严令它找回荆笆,把祖母拉着送回家去;第三次,是严俊夫妇再拉荆笆,拉母亲逃荒,讨饭养母;最后一次,举家团圆,新状元严金让祖母坐轿,父母骑马,自己拉荆笆,一家人欢欢喜喜回家而去。而最后的唱词“荆笆还是那荆笆,这次拉不同那次拉;浪子回头是佳话,今日里拉笆孝敬妈”,用河南曲剧的〔满舟〕曲调演唱,使这一出人间的悲喜剧在观众的欢笑声中圆满落幕。
而李广洲根据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河南曲剧《巧换新娘》,则讲述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故事:富户程、赵两家结为儿女亲家,但因程子貌丑、赵女痴傻,相亲时两家不约而同,都以免债为交换条件,分别借人冒名顶替。而这一对顶替者原为一对未婚男女,因双方家庭经济拮据无法完婚。在相亲过程中,聪慧机智的赵家丫鬟秋菊巧施“掉包计”,最终使有情人成为眷属,丑男与傻女无奈,也只好“弯刀对着瓢切菜”,相互“屈就”结为鸾俦。
李广洲创作的剧目传播很广,其中《李豁子复婚》《拉荆芭续集》《新三子争父》《郭举埋儿》《巧换新娘》《三子争父续集》《刘丁生扫雪》等,被许多专业或业余曲剧团排演,其演出视频在各大视频网站都有相当高的点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