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海李广洲高留柱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8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01

李泉海

陈建国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泉海(1939年2月—2016年9月),东门里北马道人,历任临汝二中、城关中学教师,庙下卫生院院长,市卫生局办公室主任,市政协常委等职,是我市享有盛名的文化人之一。

提起李泉海对汝州文化建设的贡献,人们会首先想到他在文史领域研究的成果。然而,也许很多人不知晓,李泉海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是大可称道的。他“幼聪敏好学,少志高才俊”。走上工作岗位后,长期坚持在工作之余创作文学作品。1965年,26岁的李泉海牛刀小试,创作出独幕戏曲剧本《光荣花》,竟被临汝县曲剧团导演看中,将它搬上了舞台,受到观众的好评。1966年,正值全国大学焦裕禄时,他与人合作,创作出大型现代戏《焦裕禄》,再由临汝县曲剧团连续演出,收到良好效果。后来,李泉海离开教育界,被任命为庙下卫生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一干就是十年,其间他“恪尽职守,救死扶伤,建规立制,治院卓荦,福祉百姓,口碑载道”(彭忠彦语),繁忙的工作,使他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只好暂且放下了他的文学梦想。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泉海被调回市区,担任市卫生局办公室主任。上任不久,李泉海又进了政协,担任汝州市政协常委职务。虽说是兼职,但他要负责《汝州文史资料》的采写、编辑工作,经常忙得不可开交。正像汝州市作协名誉主席彭忠彦为李泉海撰写的碑文所写:“一腔文人情怀献身故土文史,曾任县、市(汝州)政协文史委员、常委、文史顾问,沉浸于地域历史文化研究和文物保护,或秉烛夜游;或田野调查;或入户走访;或上言直书,呼吁汝窑遗址、中大街、钟楼、庆阳古城、赵廷美墓、金兀术墓等保护工作,屡立勋功,数十篇本土文化研究论文发表于报刊、交流于盛会,彰显故土历史人文之厚重,唤起乡人之文化自信。其文史著作有《千古悠悠话汝州》《完颜氏族渊源考辩》,另有百余篇本土历史人文研究文章见诸于《汝州文史资料》等报刊”。然而,繁忙的办公室工作和政协编辑文史资料工作,并没有使李泉海忘记与缪斯之神的厮磨缱绻。他总是挤出时间,在文学的“自留地”上躬耕稼穑。多年来,他创作的短篇小说《老鳖衣蔡三》《考评》《接牌》,戏剧小品《相女婿》《倒霉大叔的故事》,人物特写《朱万明与曲剧》《乡村医生的榜样———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杨斌》,人物、地名故事《望嵩楼上释前嫌》《陵头》《拐李·撂棍张·留王店》《米庙》《虎妞》等,及一些诗词作品,先后在各级媒体发表。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他在1995年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魂归风穴寺》。

笔者与李泉海可谓忘年之交。我虽然小他17岁,但因品性接近,艺术趣味相投,我和他总是一见面就谈人生、谈文学、谈艺术,有着说不完的话。记得我刚回汝州工作时听说卫生局有个叫李泉海的人,很有才华,能写会画,在工作之余常操觚挥毫,创作了不少文艺作品,于是常怀仰慕之心。后来,我调至市文联工作,有幸结识了他,既饱赏了他的文艺佳作,又领略了他淡泊宁静、耿直忠厚的人格之美。我和他不仅是文艺界同仁,又同在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兼做《汝州文史资料》编辑,所以接触的机会还是较多的。

大约在1995年春夏之交,李泉海来《风穴文艺》编辑部找我,递给我一本厚厚的稿件,笑着说:建国,这几天我写了一部四集电视连续剧《魂归风穴寺》,是替咱们的风穴寺扬名,但估计电视剧不大好拍,就又改成了小说,你看看怎么样?我接过稿子看下去,立刻被吸引住了。一口气看完,我情不自禁地说:“不错!李老师,在咱们的刊物上发表吧?”他还是笑:“你要看着可以,就依你吧!”于是,我就在《风穴文艺》杂志总第18、19期合刊上选发了《魂归风穴寺》的前半部分。刊物出版发行后,他这部小说果然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于是,李泉海再次修改后,内部出版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按说,我不是搞文学评论的,对李泉海的小说《魂归风穴寺》的艺术特色,也难以从理论角度进行条分缕析。但我觉得它确是一部好作品,好就好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故事情节既曲折奇险,引人入胜,又合情合理,令人信服。小说借清末捻军在汝州与清军交战的历史事件,以千年古刹———风穴寺为主要场景,纪实与虚构巧妙结合,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悲壮而又催人泪下的传奇故事,不禁使人在史实与故事的双重感染下加深着对历史、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二是较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在当时那样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如捻军西路军首领张信礼的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副将张怀玉的骁勇似虎、视死如归,回春堂名医王春旺的耿介不阿、嫌富爱贫,风穴寺住持智庵禅师的既怀慈悲佛心,又能面对人间不平事疾恶如仇……像一个五光十色的人物画廊,直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三是不论叙述还是描写,皆针稠线密,细腻入微。书中精彩的细节比比皆是,难以一一赘述。四是语言朴实晓畅,不饰雕琢,却读之如品佳茗,余味无穷。似这样无技巧的技巧,没有深厚的写作功底是难以为之的。总之,《魂归风穴寺》是一部富于特色又颇具可读性的小说,是我市多年来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之一。

文学和文史,应该算是一对孪生兄弟。而这一对孪生兄弟各自把自己的灵性共同赋于李泉海一身之上,使他在文学创作和文史研究两方面都收获颇丰,应该说,这是李泉海之幸,也是汝州文化事业之幸。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