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属于春日的“野生”乐趣,不仅限于爱好,而是更深层、更广泛地延展为新型社交方式。
今年春天,在社交网络上,一群年轻人自称是“春天快乐型人格”。快乐的重要来源:观鸟、赏花、“打野”“打鸟”、购买自然主题文创……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被称为“打鸟”;“打野”,则是指在城市周边公园和近郊挖野菜。年轻人奔赴野外的热情,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自然味儿。
2025年春天,年轻人为何能从旷野里收获快乐?
“打野”满足好奇心和探索欲,成为交流新媒介
一场“赛博打野社交”,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表示,如今一些年轻人爱上挖野菜,一方面因为“打野”带着泥土气息,“接地气”,和城市的钢筋水泥形成巨大反差,令人轻松;另一方面,探究野菜的颜色、味道、功能这一过程,能促进人际交流,成为大家交往的新媒介、新话题。
融入大自然,得到多元、多层次的体验
身处武汉大学校园,每年春天,各地游客进校赏花、摄影的热情总会第一时间被陈武“捕捉”到。年轻人在春天爱上去大自然游玩,并发展为社交行为。陈武指出,“具身认知”这一概念可以解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
心理学上的“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陈武说:“一个人的身体认知是敏感的。野外很多事物带给人的收获不是标准化的,人们得到的感受很多元、很有层次感。”
陈武表示,赏花、观鸟、用相机“打鸟”这些看起来很有闲情逸致的爱好,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年轻人对生活“松弛感”的向往。“大自然天然具有净化作用,大家越来越有兴趣和大自然接触,这也反映了年轻人希望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平衡,让自己的身体和心态都得到放松。”
沉浸感、社交性和价值确认三者融为一体
春日户外社交,既是年轻人放松、休闲的娱乐体现,也被赋予独特的价值感。
在陈武看来,很多年轻人把“春日户外爱好”变成社交,甚至转化为有意义的工作,这体现了沉浸感、社交性和价值确认三者融为一体。“沉浸感体现了年轻人的专注,将内心能量集中在这些爱好和工作上;社交性体现了他们将这些事情拓展为群体交互属性,但前两者还不够,年轻人做这些事情并不只是为了自娱自乐,还会追求价值确认、价值认同。这三者交错在一体,螺旋上升,构成了年轻人行为的动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