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缱绻,花开有信。荆紫关镇,成了我们此行最意外的惊喜。
辞别丹江口的潋滟水色,在剧作家屈江北老师的建议下,我们一行人驱车两小时,直奔豫鄂陕交界的荆紫关。初抵时,高楼霓虹扑面而来,恍惚间以为误入新城,心头难免生出几分忐忑。直至拐入巷陌深处,青石路忽现,时光骤然倒流———眼前便是藏匿于市井的“明清一条街”。
这座千年古镇,曾以“鸡鸣三省”“朝秦暮楚”闻名,丹江蜿蜒而过,串联起三省血脉。唐时初兴,明清鼎盛,昔日的荆紫关是南北商贾的交通枢纽。三大公司、八大帮会、骡马店与商号鳞次栉比,协镇都督府森然矗立,法海禅寺钟鼓声悠远……
荆紫关,这里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五里长街,犹如一卷摊开的水墨画。南、中、北三街次第展开,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如玉,七百商铺鳞次栉比,两千余间明清旧筑静立。飞檐翘角刺破天际,雕梁斑驳却风骨犹存。雕梁褪了朱漆,木刻蒙了风尘,却依旧能辨出昔日的精巧。山陕会馆的对联墨迹苍劲,“丹汉迢迢荆紫通南北,汾渭漫漫天下豪杰话春秋”仿佛商贾喧嚷犹在耳畔,让人看到昔日市井繁华,富甲一方的商人,在此洽谈贸易时的情形;协镇都督府的青砖灰瓦,仍透着几分森严威仪。古码头边,吊脚楼的飞檐斜挑,与丹江的粼粼波光相映,恍惚间,似见千帆泊岸,骡马载货,南北商客在此交割着繁华。古建筑呈东西走向,雕梁画栋,石雕木刻,古朴独特,令人叹为观止。古街上,网红大哥,那奶油香甜的“震三省大炮爆米花”,成为游人们竞相购物的打卡地。
荆紫关,是个三省风情交融成趣的地方。陕西的皮影戏的鼓点、湖北的汉剧的唱腔、河南豫剧的梆子声,仿佛仍在这雕花门廊下交织,揉成了“一曲三省”的美妙的交响乐。河南的烩面香混着湖北的米酒甜,陕西的羊肉泡馍热气氤氲,街角食肆中,方言与炊烟交织成趣。三省风俗如三股丝弦,在时光的乐器上,演绎出一曲古今相融的美妙乐章。
荆紫关,是个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来了不愿走的地方。三省界碑旁,游人争相留影。这里形成了“一脚踏过豫鄂陕,三声鸡鸣破晨晓,南腔北调皆春风”的独特风景。在那里不仅聆听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两度奇相范蠡和闭月羞花西施的浪漫爱情故事,还见证了编织老艺人杨凤仙,从湖北嫁到河南,女儿远赴陕西,半生辗转三省,却将荆紫关的“神仙叶凉粉”与“八大件”手艺淬成非遗瑰宝的精彩人生。
荆紫关,是个晒着秦国太阳,吹着楚国风,喝着丹江水的地方。秦山楚水暖阳如诗,让人陶醉其中。踏着青石板,听到了“石槽沟恶僧横行,鄂地官府久剿未果,豫人却以雷霆手段擒贼,自此,一沟之地划归荆紫关”的“一脚踏三省”的神奇传说。在三省界碑东500米处的友谊广场上,静静矗立着高耸入云的友谊塔,它见证了豫鄂陕三地人民如伏牛山巍峨般的肝胆相照,似汉江水奔涌般的血脉相连,这标志着“三省一家亲”,同心同济向未来的美好愿景。
暮色中,法海禅寺的钟声荡开喧嚣。灯笼暖光爬上青石,新月轻悬檐角,古街如老者含笑,静默中藏着千年故事。如今的荆紫关,猴山叠翠、丹江泛舟,旧商号化作民宿客栈,却依旧守着雕花窗棂与斗拱飞檐。临别回望,古镇似一枚琥珀,将明清的砖瓦、三省的烟火、春日的暖阳,凝成永恒的诗行。此行终知,一脚踏三省,踏的是历史纵横,共沐的是人间的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