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王燕举先生先后几次到市档案馆查阅资料,一来二去熟识了,他给我送来了一本自己写的书———《流年情怀》。
在交谈中我得知,王燕举,曾用名王立、王利,汝州市钟楼街道人,农历乙未年生于燕京。中共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商务局退休干部,高中文化,函授大专学历,退役军人,经济中级职称。一生涉足工、农、商、学、兵及行政事业单位,曾出版散文集《岁月印记》《流年情怀》。
《流年情怀》一书,由北京线装书局2024年2月出版,共计411千字,分感情抒怀、杂文荟萃、旅行游记、蹒跚作诗共四大块70余篇文章,诗文、红色短信近二百首,每块都有不同形式的内容分享。讴歌大美祖国,颂我改革开放,宣扬可爱家乡,礼赞中国共产党。讲述了作者真实的人生经历,充满励志故事,弘扬主旋律,展现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让读者了解奋斗的道理,友谊的珍贵,理想的价值,旅行的意义,从中汲取励志精神,涵养进取品格,厚植家国情怀。不负时代,砥砺前行!
读王燕举的作品,犹如看到大千世界的一个万花筒,琳琅满目;更像品尝一杯醇香的陈年老酒,让人回味无穷。书中让我读到了浓浓的父母情、岳父情、夫妻情、姐弟情、兄弟情、战友情、朋友情、邻里情、师生情、同学情……写的尽是身边人和身边事。这些凡人小事,有美好、有遗憾、有喜悦、有悲伤,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让我们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王燕举是个多面手。他写散文、游记,还写杂文和诗歌。文章,是用心血写成的,都是从心底流出的文字。只有倾听岁月的旋律,才能书写时光的故事。时光如雨,且听它一路浅吟低唱;岁月若云,从容地静观云舒云卷。
写作要富有激情和灵性,才能写出诸多妙笔生花的作品。有些人,驾驭文字得心应手,信手拈来,行云流水,有天马行空的天赋,灵机一动,才思泉涌,即景生情,由心而发,一篇鲜活的文章就会跃然纸上。把人、景、物写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洒脱自然,高端大气上档次。如同天生一副好嗓子,得天独厚,自带灵气,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就可以打动人心,天资真的很重要,不服不行。毋庸置疑,这些人都是文学界名副其实有影响的大咖人物,顶端作家的范儿。而有些人同样接地气,文字也流畅通顺,但缺乏灵气。灵性这东西是学不来的,努力也白搭,显然我属于后者了。从中,我看到了作者的谦逊。
人生之路,起起伏伏,波波折折,有风,有雨,有鲜花,有荆棘,也有陷阱,有爱,有恨,有悲欢,有离合,也有无奈。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绝对不是复制生活。需要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敏锐的眼睛,处处留心皆学问。还要有把发现的矿石提炼成精品的能力。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个善于沙里淘金的人。
亦舒说过,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所获,切忌喧哗。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你若不想做,可找出十个理由;你若想做,就会找到一个入口。对于古稀之年的作者来说,退而不休,笔耕不辍,已出版了两部书籍,让人震撼和感动。
也曾感叹,人生易老,岁月难留。从童年到少年是快乐,从少年到青年是热情,从青年到中年是成熟,从中年到老年是无奈,生理机能逐步衰退。有人戏谑,人生有三晃,一晃大了,二晃老了,三晃没了。时间不会对谁留情,岁月不会对谁优待,谁也躲不过,避不开、逃不脱、跑不了,早走迟走都要走,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但要正确面对,心理心态要永远年轻,最初的年少无知到后来的历经风霜,得之坦然,失之淡然。所以,要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千万不能认为自己“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血管硬化,就等火化”。保持童心和活力,才能青春永驻。
王燕举是勤奋的,他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值得学习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