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电视美食类节目中、手机视频上,铺天盖地都是对荠菜的吃法制作的介绍。看着那碧绿碧绿青灵灵的荠菜被做成三鲜馅素饺,炸成滚圆的小丸子,蒸成软糯的小菜团……一下子荠菜那带着早春泥土气息的特有的香味在我的唇齿间弥漫开来,我的馋虫被勾出来了,决定开始行动,一定要吃上一顿荠菜水饺。
清晨早早出门,拿了一个小袋子,冒着早春的寒意开始第一步———挖荠菜。前天下了一天的小雨雪,解决了冬春以来的旱情,空气中透着好闻的新鲜草芽与早开鲜花的混和的气味,我不禁吟诵起杜甫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步行向东,又沿河沿泥泞小路在油菜地边穿行。油菜一棵棵都长得葱茏肥实,厚实的叶片间还窜出一根根翠嫩的指头粗的新苔,真想掐一把回去爆炒一下尝个鲜,但想到人家种地人的不易,那样是不劳而获更是偷盗行为,所以就专注地只在地边或田埂上寻找荠菜。因为下了一场透雨,路旁、地边的荠菜也长起来了,一片片一簇簇,长长的嫩生生的叶子,有的已经抽出长长的苔,我掐了掐,还嫩着能吃。连续下了几天雨,土地都洇透了,加上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土地也像被春雨唤醒了一样松软松软的。我本来还为自己忘带一个能挖的小刀而自责,没想到用指头抠住菜根,轻轻旋转拧几下,就把荠菜细长的雪白的根拨出来了。只是因为有毛绒绒的须根,挟裹了很多湿湿的泥。即使这样,我也细心地在其他杂草中扒着,找到一棵又一棵扑愣愣的大大的荠菜。连菜带泥竟搙了沉甸甸一袋子。
喜滋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想象着手中的这一袋子“泥”,一会儿就能在自己巧手的侍弄下变成美味的水饺,身上的疲累似乎减轻了一大半。沿着田间的小路往回走,路边的麦子已经喝饱了甘甜的春雨,摆脱了前些时的干枯变得青翠欲滴,麦叶上的露珠骨骨碌碌滑入温润的泥土中。看着眼前这熟悉的亲切的麦田地,仿佛自己又变成了十几岁的乡野小孩:手提一个竹篮子,在麦田里和小伙伴们呼喊着、跳跃着寻找一棵又一棵的野菜。那时候条件差,家家户户都是粗茶淡饭,孩子们放学了,要给猪搙草、搙野菜,甚至还要牵着羊在山坡上让它们啃草啃得把肚子鼓起来。那时候的孩子们似乎没有没完没了的作业,没有一个连一个的辅导班要上,更没有好玩的游戏。乡野的孩子们在田地里、在山坡上疯跑,那肆无忌惮的叫喊声,那奇奇怪怪的唱腔伴着乡野粗犷的风飞得好远好远。那时候物质匮乏,但从大自然中获取的能吃的东西很多很多,随便一个新发的细嫩的草芽填进嘴里嚼嚼都很美味。春天新发的叶子似乎都能吃,麦田地里除了麦苗是庄稼不去吃,其他的搙回家都能做成饭填肚子。毛妮菜、面条菜、白蒿、黄黄苗,甚至茅草抽出的像湿润棉花一样的芽都抽一口袋回家慢慢咀嚼。面条菜叶子光滑细长像一根根绿色的面条,奶奶做早饭时熬玉米糁汤总是淘一把面条菜放进去一起熬。等我们上完早自习飞回家,大铁锅里的黄玉米糁早已和面条菜熬煮得不分你我,金黄中带着青草的绿,黏乎乎香喷喷,噗噗地冒着泡泡。盛上一大碗,碗边放几撮现调的脆生生的白萝卜丝,吃得津津有味,喝得身上冒汗,肚子暖烘烘的。荠菜更没有现在这样精细的做法,奶奶烙馍时,把荠菜剁碎和玉米面掺在一起,在鏊子上炕成咸香的干饼,就是我们农村孩子最高级的点心了。
两脚泥在路边带着露水的草窝里蹭了又蹭也没蹭干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兜的泥菜洗干净。菜根上的黄泥很容易冲洗掉,只需把黄叶摘掉,再用水泡洗几遍就干净了。长长的线一样的荠菜根是舍不得去掉的,它还很嫩,吃起来更显荠菜的香,在对荠菜根的品味中才真正能够感受到泥土的芬芳。我把洗净的荠菜先焯水过凉,放在案板上很细心地切碎,又切两根火腿肠,煎几个鸡蛋,拌上香油、盐、十三香,再放一些虾米,这样碧绿金黄又点缀着鲜艳的红,五颜六色的带着春天气息的饺子馅就做好了。等一盘饺子捞出,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啊!是想象中的美味。欣赏着红黄绿相间的饺子馅,荠菜裹着鸡蛋的特殊的香在唇齿间弥漫升腾,春天的气息在家的角角落落氤氲开来……
最馋荠菜香,最喜这春天的味道,最忆儿时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