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赤松茸、羊肚菌“联袂登场”  骆庄村五彩田园“好戏开锣”官西村张卫强的草莓致富路打通粮补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供电公司:“送服务”助企“开门红”好媳妇朱春红成为村里名人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00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2-24

打通粮补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

◇未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人勤春早,又是一年春耕时。而广袤田野里的事,就是农民群众的头等大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益,其基础就在于提前为群众作出农业指导,服务好落实好农民种粮过程中政策补贴、田间管理等信息要素需求。粮补政策就是农业发展的总体指南,它的宣传指导作用不言而喻。

要想事情办得好,政策要点早知道。然而现实中,部分农民反映由于粮食补贴政策信息不清晰、发放标准不统一、到账时间滞后等,消减了政策获得感、影响了农业生产决策,同时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因此大打折扣。

要解决这一问题,建立粮食补贴政策预报机制是关键。例如,制定“政策日历”,每年秋收后发布次年政策框架,春耕前完善实施细则并加以公布,持续开展动态评估。此外,为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相关政策应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既公布补贴基准价,又保持政策弹性。补贴政策调整一定要给农民留出足够的消化时间,以防出现因补贴标准调整、农民翻耕改种等情况,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时下,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也在增强补贴政策触达方式。有的地方搭建“政策超脑”系统,多维度智能推送政策;有的开发“补贴区块链”平台,实现从文件下发到资金到账的全流程溯源,农民在手机端就可实时追踪政策动态。这些工具的出现,让补贴政策从“墙头文件”变成“掌上指南”。

同时,落实政策“最后一公里”的重点,还在于基层工作人员。部分人员存在业务能力不足、管理松散等问题,导致政策宣传不到位、解读不清晰。对此就需要加强基层干部培训,建立联动监督机制,提高靠前作为、主动作为的主动性,推动基层干部从“甩手掌柜”转变为“政策解读专家”,主动为农民群众解疑答惑,真正将政策落到每家每户。

打通粮补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本质是让群众从“猜政策”变为“用政策”,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让粮补政策真正为民所用、用到实处,不仅关乎农民的获得感,更是国家能力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