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龙泉夜月
《直隶汝州志》所载的《汝州八景诗·龙泉夜月》这样写道:清流澈底湛天光,皓月何分上下方。倒影双丸寒耀彩,俯临十尺净含芒。龙宫此夕宜浇酒,兔窟何人独捣霜。特地乾坤新世界,一般都向镜中望。
汝州的龙泉寺是古代“汝州八景”之一的“龙泉夜月”所在地,遗址就在今汝州市温泉镇冯店村的西南。相传,古时候曾有一条石龙头伸出地面,龙头后有一股清泉,泉水晶莹,涟漪荡荡,流经一片含翠欲滴的竹林,流入牛涧河。公元1359年,有一禅师慕名远道而来,在此修筑寺院,念佛修行,并把寺院取名为龙泉寺。又说是因寺址在五龙山半腰,故取名为龙泉寺。这五龙山也有一个传说,说是上古时代,这里是一片穷乡僻壤,十年九旱,寸草不生。玉皇大帝为了拯救一方百姓,派了五条龙来此地降雨。可那大雨直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旱象仍未解除。那五条龙一气之下,落在地上,变成了五个山头,在山腰间生出一口山泉。因此,人们就称这座山为“五龙山”,称这眼山泉为“龙泉”。为了感谢玉皇大帝的大恩大德,还在山腰建了寺院,叫作“龙泉寺”。后来,人们还在泉边砌砖垒石,建成一个弧形大水池。池边遍植杨柳,使这里成了一处风景旖旎的地方。特别是在有月亮的夜晚,来这池边赏月,更是一大享受:仰头看看天上的明月,再低首望望水中的嫦娥,龙泉寺建筑的倒影映在水中,既像龙宫,又像月宫;再听杨柳在微风拂动下窃窃私语,又听寺院内钟响磬鸣,怎不使人飘飘欲仙呢?
难怪元代汝州进士张政欣赏了龙泉夜月后,禁不住挥笔写下了一首绝句,道是:
汉主中兴天下归,龙泉涌出紫骝嘶。一轮明月擎苍翠,万古团圆影不移。
当然,经过沧桑之变,如今的龙泉寺也已经今非昔比了。岁月的脚步带走的不只是一代代人的青春,还有大自然所赐予的美。
八、妙水春耕
一般人们所指的“风景”,多是静态的,或是准静态的。而古代汝州八景之一的“妙水春耕”,却是一幅富有动态感的画面。也就是说,它是由景物和人、畜共同构成的活动画卷。请看看《汝州八景诗·妙水春耕》的描绘吧:
瞻蒲望杏趁良辰,遥听声声叱犊频。半水半山腴美地,一蓑一笠太平人。课农花发犁争出,按部风清雉亦驯。最是服畴关至计,红泥绿草绘图新。
好一幅“春耕图”啊!这幅图描绘的是位于临汝镇境内的白云山脚下的古代景象。因那里有一座寺院叫“妙水寺”,所以叫作“妙水春耕”。妙水寺建于公元1359年,它北枕白云(山),南望崆峒,松竹环绕,泉流内涌。据传,很久以前这里十年九旱,河干井涸,人们无法生存。一位叫作妙云的姑娘眼见爹娘饥饿而死,便也跳崖自尽。她死后上天面见玉帝,哭诉百姓不堪之状。玉帝深受感动,赐她一枚神簪,回故乡为民造福。妙云姑娘化作一朵白云,飘然回到故乡,下了一场透雨后,又用神簪向地上一划,地下就流出了一股清泉,四季不断流。她又十分眷恋故乡,就倒下化作了一座山。因此人们就把这架山叫作“白云山”,把山下的清泉叫作“妙水泉”,还在泉旁建了寺院,叫“妙水寺”。从此以后,这里不再干旱,五谷丰登。每至春耕时节,这里人欢马叫,一派繁忙景象,妙水泉声淙淙如歌,寺内钟响袅袅不绝,真是“画图难足”啊!元代汝州进士张政当年来此游览后也欣然题道:
春满乾坤水满田,一犁耕尽雨和烟。待看秋后黄云熟,共听民歌大有年!
如今,妙水寺已成为历史遗址。虽房屋建筑犹存,却无了经声钟声木鱼声,泉水也大不似从前。但这里每年的春耕季节,那场景,那画面,还是十分美丽的,仍不失为汝州一景。
选自《汝州人文史话》
供稿:汝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