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冒充久未见面的老领导、冒充亲戚朋友……年关将近,诈骗团伙也开始“冲业绩”,老年人由于信息获取相对较慢、防范意识相对较弱等原因,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之一。
中国银联发布的《2023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有77.7%的老年人收到过诈骗信息。警方提醒广大老年朋友,接到电话、短信时要留个心眼,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着急证清白
89万养老金差点被骗光
近日,79岁的王奶奶(化名)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外地某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称有人利用她的身份信息发送诈骗广告,涉嫌违法,要她将存款转账到安全账户接受核查。
“我清清白白一辈子,怎么能在这种事上犯错误?”王奶奶一开始半信半疑,但经不住对方的一番恐吓,还是相信了,她十分着急,问如何转账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见王奶奶不会线上转账,对方诱导她到银行取出现金,再兑换成黄金邮寄到指定地址。
当民警接到报警电话赶到现场时,王奶奶已经将自己的89万养老金全部取出了,正要兑换成黄金寄给对方。“老人家,您这是被骗了!”面对民警的耐心劝导,王奶奶始终认为自己涉案了,不愿向民警透露更多信息。无奈,民警只好联系老人的家属及其朋友前来帮忙劝解沟通,最终打消了老人心中的顾虑。在民警帮助下,王奶奶将现金重新存入银行并设置了取款限额。事后,王奶奶有点后怕:“当时一时着急没有考虑那么多,仔细想一想,其实骗子的话漏洞百出。”
●警方提醒:政府不会设置安全账户,更不会让老百姓邮寄黄金。诈骗分子通常会伪造相关证件和文件,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工作人员,利用老年人法律意识不强和恐慌心理,以及对子女的关心,声称老人涉嫌犯罪等,要求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以配合调查,从而骗取老年人的钱财。
“老领导”来电
一开口就要借20000元
80岁的李大爷退休在家,前不久,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一开口就亲热地说:“哎呀,老李啊,好久没联系啦!”李大爷一时没听出是谁,便试探性地问:“您是?”对方马上接话:“我是你以前单位的王主任啊,不记得啦?”李大爷一听,脑海里浮现出老领导的样子,连忙回应:“记得记得,您怎么突然打电话啦?”对方开始诉苦,说自己最近投资失败,资金周转困难,过两天要来厦门办事,想先借20000元应急,并承诺很快就还。想到过去领导对自己的照顾,李大爷没多想就答应了。
好在李大爷的儿子发现事情不对劲,经过多方查验,发现查无此事。最终,李大爷没有将这20000元汇出去。
●警方提醒:电话借钱不可信。这类骗子在打电话给老人时,会先以模糊的身份诱导老人说出某个老领导、同事、朋友的名字,然后顺着老人的话承认身份,并编造各种理由,比如遇急事需要借钱应急、过几天要来当地需借钱筹备等,向老人索要钱财。
爱孙子心切
奶奶心急如焚转5000元
无独有偶,还有一类骗子会将自己伪装成受害者的家属,利用受害者的心理去诈骗。
“奶奶,我今天跟同学出去玩,不小心把人打伤了,现在在医院,对方要我马上赔医药费,不然就要报警抓我,您快给我转5000元救救急吧。”前阵子,张奶奶正在家里准备午饭,突然接到“孙子”的电话。她心急如焚,也没顾上多想,挂了电话就赶紧去银行给对方提供的账号转了钱。
转完钱,张奶奶越想越不踏实,打电话给儿子说了这事,儿子一听就知道是骗局,因为孙子小明当天一直在学校上课,根本没出去打架,可此时张奶奶转出去的钱已经追不回来了。
●警方提醒:这是骗子经常采取的一种手段,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受害者及其亲友的个人信息,通过技术手段伪造声线冒充亲友,并实施诈骗。
警方建议:接到拿不准的电话
不轻信不转账不恐慌
警方建议,老人家在接到疑似诈骗电话或拿不准的电话时,要及时与家属如老伴、子女等进行沟通确认。牢记不轻信、不转账、不恐慌三原则。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来电、信息及承诺,对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等保持警惕;千万不要在没见到本人只电话联系的情况下就线上转账;遇到诈骗分子以各种理由制造恐慌的情况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被诈骗分子“牵着鼻子走”。
此外,建议老年朋友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家人、社区民警沟通,或拨打110报警电话,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据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