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之修补时光修鞋匠真禅师的故事洗耳河从汝窑窑具中感受匠心独运之美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652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2-06

从汝窑窑具中感受匠心独运之美

李宁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筒形匣钵

汝窑,北宋五大名窑之首,其色如天、其面如玉、其质如乳、其声如磬,温润典雅,深邃幽远。清道光年间,汝州知州白明义将之与商彝周鼎、国之重器比肩,感喟“盖在宋时,汝瓷已与商彝周盘同其珍重”。民国许之衡以之比谢朓、陶渊明,有言“试以瓷比之诗家,宋代之汝、均(现为钧)、哥、定,则谢宣城、陶彭泽也”。汝窑独特的艺术造诣、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言而喻。

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精美绝伦的器物背后,是土与火的历次淬炼、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其中有一物其型质朴、其貌拙然,往往被世人忽视,但汝窑之美正是因之而来、因之而兴、因之而精,此物即为汝窑窑具。

窑具是汝窑烧制过程中在窑炉内使用的辅助工具,使用窑具的目的在于提高成品率和窑室空间利用率,对坯件起到间隔、承托、保护等作用,可分为垫烧具、支烧具、装烧具和测温具,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代汝窑窑具主要有匣钵、垫饼、垫圈、火照等。

垫烧具也称间隔具,是装烧过程中置于坯体之间的起间隔作用的窑具。汝窑常见的垫烧具主要有垫圈、垫饼等,垫烧工艺一般多用于民用瓷器和不能支烧的特殊器型,部分器型因缺少支点或使用支钉难承其重,单独使用垫饼或垫圈进行垫烧,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的多数汝窑盏托、盏、套盒等器物便是以垫烧为主。

支烧具是承托器物到合适位置的窑具,使用的时候足或齿口朝下,托面朝上,可抬升器物高度,避免出现生烧器,同时其支托在窑床和器物之间,可以防止砂石污染底部和釉面。汝窑最常见的支烧具为支钉,一般与垫饼或垫圈搭配使用,以三枚至五枚居多,器物较大者也有采用六枚、七枚或八枚,烧成之后与支钉分离,在器物底部留下无釉露胎的支钉印痕,即俗称的“芝麻支钉”。从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的汝窑器物来看,完全支烧的器物有各类洗、盘、盆、碟、钵、樽等,碗类器除裹足支烧外,也有满釉支烧,满釉支烧还见于盘口折肩瓶和个别小型瓶类器。

装烧具是指在烧制过程中对器物起保护作用的一种窑具。为防止器物与窑内烟火、灰尘及窑顶落渣等直接接触,造成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称为匣钵。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清唐英言:“瓷坯入窑最宜洁净,一粘泥渣便成斑驳,且窑风火气冲突,易于伤坯,此坯胎之所必用匣钵套装也。”匣钵的使用,是陶瓷制作工艺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发明,不仅增加了装烧量,而且降低了瑕疵率、提高了成品率。此外,匣钵还具有一定的导热性和热稳定性,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匣钵的形状依器物形状而定,汝窑出土的匣钵主要有筒形、椭圆形、漏斗形等。在其他一些古窑口中,民用瓷和日用瓷往往一个匣钵叠

烧多个器物,器底施半釉或不施釉,留下涩圈,而御用汝窑均为一钵一器,内施满釉,古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测温具是烧制过程中用于检测窑炉内温度的。南宋蒋祈著《陶记》有言“火事将毕,器不可度,探坯窑眼,以验生熟,则有火照”。这里提到的“火照”便是一种重要的测温具。火照多用与窑内烧造瓷器成分相同的残片制成,上平下尖,上端有圆孔,上部施釉,下部插入插饼内,放于窑床前端靠近窑门处,从观火孔可以看到的位置。火照在汝窑的烧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汝窑为单色釉,烧成温度范围极窄,釉色深浅与温度密切相关,即便是同窑不同位,也可能呈现不同釉色,烧成温度在1150℃以下,釉呈月白色,烧成温度为1160℃至1180℃,釉呈粉青、卵青色,烧成温度为1180℃至1200℃,釉呈天青色,烧成温度高于1200℃,釉呈豆青、灰青或虾青色。古代工匠通过听火的声音、看火的颜色、探火照成色来判断烧制的各个阶段和窑炉内温度的变化,眼看耳听,是经验的积累,更是智慧的结晶。

在汝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质朴到高雅,窑具很少被世人所提及和关注,但它们是古代汝窑工匠向往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技术基础和最佳辅助,更是推动汝窑生产技艺革故鼎新、加速汝窑历史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一环。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汝窑之美,尽在其中!

转自《平顶山日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