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创造的“愁”字,由“秋”“心”合成,仿佛默认了秋心为悲愁的基调,所以古人多悲秋之作。《红楼梦》里林黛玉诗作《秋窗风雨夕》,伤感得令人心碎。柳永词作《雨霖铃》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一句,也是悲哀之至。
为什么秋天这么容易引发伤感呢?
因为秋天原本就是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啊!
太阳是最先要告别的。自从立秋开始,太阳南去的形迹就变得明显起来,地处北半球的人们会分明地感觉到它的热度、亮度都日渐降低下去。
大批的候鸟追随着太阳的步伐,开始了南迁的飞行。它们要告别熟悉的北方,往温暖的南方过冬。
众多的小动物都准备着冬眠。青蛙、蛇、蜜蜂、刺猬、松鼠等,都要告别夏日里热闹的生活,告别昔日的朋友,潜伏到不为人知的角落,独自睡过整个冬季。
所有的果实都将离开枝头,树叶也要告别大树,在寒冷的秋风中,完成最后一次飞旋舞,而后就要告别这一世的繁华,匍匐到地面上,腐化成泥。
秋蝉、蚱蜢、蜻蜓、蚊蝇、喽咕、飞蛾……那些吵吵嚷嚷、来回奔忙的小虫子,会在某个寒冷的夜里悄悄逝去,销声匿迹。
盛夏时热闹的场景不复存在。
接踵而至的冷风与寒霜会不断地席卷大地,把所有残留的叶儿、虫儿,都扫荡一空,片甲不留。
在这种大气候下,人难免是要伤感的。
世人总是喜春悲秋,因为春天是回暖,是欢聚,是繁华,是希望,是春风和煦,春心荡漾。可是秋天呢?秋天是渐冷,是离别,是凄凉,是凋败。已经是满怀的离愁别绪了,再展望是更冷的寒冬,怎么高兴得起来?
秋心必悲吗?
也不是啊!尽管是告别,但这决不是突然的辞去,无情的抛弃,而是计划中的行动,是客观的规律。当太阳到达北回归线之后,它预定的南归线路就要启程。就像是太阳的旅行,从北到南,从南到北,每年往返的线路都是固定的。所有的生灵都知道,各自都做好了准备,顺天应候调整了自己的作息,即使死去的小虫儿都预留了自己的后代,到来年还能够生生不息。这一切都是预期的行动,从从容容地进行,并不仓皇失措。秋之心,当属从容。
对于人类来说,经历了酷暑之后,谁不盼望着凉爽的秋来?秋凉,是人们盼望中的舒爽气候啊。而随着秋天到来,庄稼逐渐成熟,玉米、花生、高粱、红薯、芝麻都到了收获时节;硕果累累,核桃、红枣、苹果、梨、石榴、葡萄,一串串,一嘟嘟,红彤彤,黄澄澄,宝石一样,炫耀枝头。在这收获的季节,大半年的劳碌终于有了结果,怎不是满满的喜悦?秋之心,饱含着舒爽与喜悦。
还有傲霜的秋菊,漫山的红叶,遍野的黄花,明媚的秋月……秋天竭尽全力,贡献了华美的盛景,贡献了甜美的果实。告别也是体面的告别,别离亦是深情地别离。秋之心,亦是深情不虞。
又言:时节轮转,岁序更迭,阴阳交替,自然成理,何须悲慽?
秋之心,怀瑾握瑜,坦荡从容,优雅大气,原本光明自在。那么,世人何以常悲秋?
人有忧,岂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