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夏意犹未尽 忽觉秋已来图片新闻立秋了,清补美食吃起来!立秋节诗咏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57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8-06

立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二十四节气中,“立”标志着一个季节的确立和开始。立秋是秋季的开端,一般在公历八月七至九日交节。尽管酷暑的炎热还未完全散去,但秋日已经悄然而至。《逸周书·时训解》:“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从物候上看,凉风的到来、露珠的凝结和寒蝉的鸣叫,都预示着暑气将消,秋意渐浓。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立”字像人正面站立于地之形,本义是“站立”,后引申出“建立、成立”等意义。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是四时的开端。

甲骨文中表示“秋”的字主要有两种形体:一种像蝗虫一类的昆虫之形,另一种则在下方增加了义符“火”。在古代春播秋收的生产模式中,秋天农作物成熟之时,往往是虫灾高发的季节。用昆虫之形来记录“秋”,正是这种生活经验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先民对秋收的重视。增加义符“火”,则说明先民已经探索出了用火治理虫害的技术。《诗经·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螟、螣、蟊、贼”都是害虫,“秉畀炎火”表示用火将害虫烧掉的意思。唐开元四年,姚崇上奏治蝗之策时引用了“秉畀炎火”这句话,并讲解了以火灭蝗的原理:“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也就是在夜间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用火吸引和消灭昆虫,一边焚烧一边就地掩埋。回到“秋”字,甲骨文中表示“秋”的两种形体,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应对自然灾害的智慧。

春秋时期,“秋”字增加了义符“禾”,并出现了将蝗虫之形替换为“火”的形体。现在通行的“秋”,保留了“火”的构造意图,更能直接追溯到甲骨文,这种演变脉络集中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说文·禾部》:“秋,禾谷熟也。”这一释义揭示了“禾”在“秋”字中的构造理据: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节。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秋天与庄稼成熟具有天然联系,《尚书·盘庚上》云:“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其中的“秋”就表示庄稼成熟、收获。“秋天”与“收获”的认知关联,正是传统农业社会中“天文”与“人文”统一的体现。

尽管立秋在节气上标志着秋天的来临,但并不意味着酷热就此结束,反而会因短暂的回温而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既然如此,为何古人将立秋的三候归纳为“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这是因为入秋之后,微凉的秋风带来了初秋的惊喜,唐代齐己《城中晚夏思山》有:“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随着昼夜温差增大,露珠凝结也开始具有了物理条件。物候之妙,妙在微末之处见时节变化。《淮南子·说山训》云:“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宋朝时,太史局会委派官吏将梧桐树植于禁廷内的宫殿之下,待到立秋的时刻,太史官身着礼服、手执朝笏奏报:“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一叶知秋,是初秋时节独特的美学体验,也凝结着人们从预兆中推测事物发展趋势的经验和哲思。

立秋时节,瓜果成熟,民间有“咬秋”“啃秋”的习俗,清代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在炎热的夏季,人们的饮食以清淡为主,体重往往变轻。立秋之日称重,若体重较入夏时减轻,便是“苦夏”,需要吃肉食鱼补养,这便是立秋“贴秋膘”的习俗。在经历热烈的夏日之后,生命在秋风的轻抚和晨露的滋润下得到休整,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即将迎来秋的馈赠。功不唐捐,期待所有的辛勤耕耘和悉心灌溉,都能在这个秋天收获惊喜,结出硕果!据光明日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