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汝瓷情老行当之精雕细琢话刻章农耕印记粪堆赵柳树王的来历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54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19

老行当之精雕细琢话刻章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有电报,拿手戳了”。小时候家住大杂院,邻居之间没有隐私。每有邮递员上门,门口吆喝一声,某某有信。家里没人,就交邻居转交。如果喊某某拿手戳,这是来了大件,或包裹单,或汇款单,或挂号信,或电报。这时候,没有手戳是代收不了的。

此时,就显示出手戳的重要性了。

手戳是私人印章的民间叫法,能拥有私人印章的人,不是一家之主,也是单位里管事的人。而想拥有这枚印章,就必须到刻章摊上去花钱刻一枚。

打小就很佩服刻章的。因为人家能反手写反字,且真草隶篆无所不能。

小时候的中大街,刻章摊虽不多,但隔三岔五总能看见一个,最集中的,当属新华书店和邮电局门口了。

刻章摊陈设很简单,一张工作台,上面放了很多精细的工具。“刻图章”的行头一般包括刻床、刻刀、粉刷、印模、印泥、砂纸等;用料则分许多档次。普通印章就是那些木头的、塑料的、树脂的,那些解决普通百姓日常使用的、实用型的。如果是艺术篆刻印章,那就有讲究了。印石有青田石、寿山石等,主要以石材为主,再讲究的,那就包括铜、玉、翡翠和紫檀了。

刻章时,刻章师傅按照顾客的要求选取材料、选择字体,然后将章坯打平,写上字,固定在小小的夹床上,仔仔细细用刀刻。在方寸间的刻料上写字,不禁让人羡慕,更是让人敬佩,因为写这些字不仅要一丝不苟、要笔画优美,更是因为———写的都是反字。

至于阴字阳字、隶书行书,全都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尖口刀和平口刀如何交替使用,全在于师傅指力的控制。

更有甚者,多年的雕刻功力,早已练就了刻章师傅不用起草就能雕刻。刀随心走,手起刀落。运刀时心稳、气稳、手稳,控制好入料的角度,好的刀法讲究下刀稳准,出刀明确,书法与章法统一,细节处又寻求微妙的变化。刻好后,师傅会用刻刀将字边凿深、印底铲平,一枚印章才算刻画完成,整个过程说不上惊心动魄,却必须屏气凝神、气定神闲。

刻出来的印章,要用印泥盖出来以作鉴定,这一步叫钤印。初次钤印是为了检查印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发现瑕疵,则需要修改补刀,最终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让顾客满意而归。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据资料记载,刻章这门手艺,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写意的书法通过刀工刻进木料或石材中,既是古代验收信件的质证,也是明清以后文人为书画作品增色添彩的工具。这种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既强调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显手艺人的刀工与审美,既是工具,也能收藏,深受中国文人和普通民众的喜爱。

很多人认为,刻图章无非是在石头或木头上写字,只不过把手里的笔换成了刀。其实不然,书法有章法,篆刻也有章法,两个虽然都是讲章法的,但其章法各有不同。

相对来说,个人图章没那么多讲究,顶多是用户的名字加个章字或印字而已,字体也就行书楷书隶书而已。而文人为书画作品增色添彩的印章,其艺术性的讲究就海了去了。

所以说,刻章是个精细活,师傅在刻印时要同时用到眼力和腕力,点画之间,稍有闪失,轻则材料报废,重则伤及身手。

手工雕刻一个印章需要时间,至少要一到两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工刻章生意最为红火,不管单位和个人都要用到印章。那时候,好多人的钥匙串上都挂有一个小小的私章,平时领包裹、收挂号信、收电报等等,都得用上,其重要程度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

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路过新华书店门口,总要围在刻章摊前看师傅挥舞刀具,笔走龙蛇,那精湛的技艺,总想着有朝一日能拥有一枚自己的印章。

就刻章师傅而言,刻章不仅是行当、是家族技艺的传承、是情感与心血的艺术作品,更是一家人赖以为生的手艺。虽然他们的手艺得心应手,但手指上缠绕着的胶布,就能充分证明他们也吃过不少苦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电脑刻字机已经面世多年,手工刻章就像日益稀少的珍稀动物一样渐行渐远。但科技狠活,却刻不出手工那种独特的气质来。那是艺术的气质、岁月的气质、古拙而又精美的气质。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