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楼镇石台街报恩寺北朝造像碑杜善行在临汝期间的活动情况汝州北山杏花记老行当之裁缝铺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528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5-31

老行当之裁缝铺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手艺人最让人着迷的地方,或许就在于他们总能够让人在喧嚣的时代当中,感受到一种岁月的静好与从容。

比如从前常见的裁缝铺,不管铺子里有人没人,裁缝们总是端坐在缝纫机前,什么都不去想,只管一门心思地脚踩着踏板,听着“哒哒哒”的声音,按照客人心中勾勒出的模样,精心为他们做一套满意的服装。

旧时缝制服装,大多是个体独自将量体、裁剪、缝纫、熨烫、试样等各项工序,一人完成。对这些以缝制衣服为职业的人,人们称之为“裁缝”。由于缝制服装的品种不同,裁缝又被区分为中式裁缝、西式裁缝、本帮裁缝等等。但在中原小城,没有那么多分类。且不管如何区分,“量体裁衣”都是必不可少的。

“量体裁衣”,是若干年前为了新年穿新衣的仪式感。

以前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很多人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特别是兄弟姐妹较多的人家,基本上是“老大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的衣服老三穿”,依次类推,按汝州话叫“溜二茬”。

那时的人平时舍不得做新衣服,因此,过年时大人小孩都要去裁缝铺做一套新衣服,尽情“奢侈”一把,享受这一年来辛勤劳动的果实。因此每到年关,裁缝铺的重要性就会得到充分体现,出入的门槛都快要被“踢折”了。

彼时,老城区中大街隔三岔五就会有一个裁缝铺,谁谁谁家做的衣服样式比较新,谁谁谁家做的衣服针脚比较细,那都是口口相传,有口皆碑的。

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对于温饱的追求,远远大于精神的满足。于是,那个年代,裁缝铺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过年时候缝制一件新衣服,或者是平日里缝缝补补的需要。对于款式或者品牌,人们都没有过多的要求。

小城的裁缝铺,高光时刻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那时的市中心青年广场上,一座个体户云集的工业品市场刚刚建成使用,尽管成衣店鳞次栉比,但卖布匹的也不在少数。于是,老城区的裁缝铺都到此驻扎,一个挨一个地固守在市场西墙外不宽的过道里。当然,有门店经营,也有露天摆摊的。

在过去,可供选择的布料比较单一,无非就是卡其、涤卡、涤纶、的确良、灯芯绒等,但色彩较之前明显多了起来。倘若哪里来了一批好的布料,人们便相互传开,大人赶紧争相抢购,生怕去晚了,那些色彩艳丽的布料被人抢购一空。

不大的裁缝铺内,设备基本相同,缝纫机是必须有的重要设备,还有剪刀、尺子、针盒、线板、熨斗、粉饼等。裁缝们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型量尺寸:肩宽、袖长、领围、衣长、腰围、臀围等,将数据记在纸上。然后,嚓嚓嚓,布料上呈现出一道道划线;咔咔咔,布料被一块块裁开,然后再开始重新缝合。几天后,一件崭新的衣服就可穿在顾客身上了。

缝衣服,踩缝纫机是关键,也是非常讲究技巧的,用力必须平衡。如果用力过猛,踏板会翻转;倘若力气不到,踏板则带不动机头运转。不仅如此,缝制衣服的时候,手和脚必须讲究配合。因为每缝制完成一段布料,手必须往前拖动布料,此时速度太快或者太慢,都会造成针脚不均匀等问题。其间,精神还必须高度集中,如果稍有不慎,不仅有可能出来的活不好,甚至手指还会受伤。

从布料变成衣服,要经过量身、裁剪、熨烫等近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那时的裁缝师傅干的“良心活”,很会为东家精打细算,布料不浪费,一些边角料也会充分利用起来,做个口袋内衬或者拼接起来做成衣领什么的,尽量做到物尽其用,不糟蹋布料。就是多下来的边角料,裁缝也会收拾起来,用糨糊裱糊起来,用来做鞋垫。

在裁缝行业最鼎盛的时期,掌握了这么个手艺,就意味着能够吃上一口轻松饭,光靠这手上和眼上的功夫,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有的裁缝能凭着精湛的手艺办起学习班,能吸纳不少学徒。

“裁缝”一词如何诞生,如今已无法考证。在《周礼·天官·缝人》中,已有“裁缝”一词出现,“女工,女奴晓裁缝者。”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代陈思王》中,也有记载:“侨装多阙绝,旅服少裁缝。”《水浒传》第二回中,同样也有着相关记载:“次日,叫庄客寻个裁缝,自去县里买了三匹红锦,裁成三领锦袄子。”

在古代,裁缝被称为“缝人”“缝子”“缝工”“成衣人”等,轩辕、嫘祖、黄帝、有巢氏、针神等,被尊崇为这个行业的祖师爷。据清朝顾张思《土风录》载:“成衣人曰裁缝,盖本为裁翦缝缀之事,后遂以名其人”。裁缝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从远古先民的生活传承至今,已经走过了数千年。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蝴蝶牌缝纫机、红灯牌收音机、永久牌自行车和上海牌手表,是青年男女结婚的“三大件”。拥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几乎是那个时代里每个待嫁女子的梦想。每个裁缝铺都必须有缝纫机,不管是借钱买的,还是自己积蓄买的,也算是殷实人家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不用的时候机头部分能够折叠到缝纫机的机身里面。这样一来,家里就像是多了一张桌子,需要的时候,把机头弄出来就可以工作;不需要的时候折叠进去,就可以在上面吃饭、写作业了。

如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成衣制造业的崛起带来了更为便捷的购物体验,但也伴随着对传统裁缝文化的淡忘。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物质开始变得丰富,人们越来越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成衣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争相抢占市场份额,裁缝这一行业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圈。即便街头有几家缝纫店,也由原来的做衣服变成改衣服,且生意也大不如从前红火。

现如今,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样式、质料更为鲜艳多彩,并向“高大上”发展,但喜欢穿新衣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布如手中墨,衣是无声诗。不管是裁缝铺也好,裁缝也罢,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几代人的记忆。穿针引线、量体裁衣,这个老行当看似呆板,里面却蕴含着传统的东西,那就是必须要有的一颗匠心。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老手艺”,温暖了季节、惊艳了时光。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