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楼镇石台街报恩寺北朝造像碑杜善行在临汝期间的活动情况汝州北山杏花记老行当之裁缝铺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528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5-31

杨楼镇石台街报恩寺北朝造像碑

刘孟博 樊亚辉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北朝造像碑

报恩寺位于汝州市区西南五十里许,杨楼镇石台街村东侧,现石台小学、杨楼三中院内,即其故址。报恩寺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清代时期,地方士绅利用寺内殿宇,创立古二里义塾,远近求学者甚多,为当地培养出了许多人才,汝州明清旧志对此多有记载。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古迹·寺观》卷九记载曰:“报恩寺,在古二里石台镇,元至元年建,乾隆四十二年重修。”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学校》卷五记载曰:“古二里义塾,坐落石太街报恩寺,由来已久。乾隆四十九年,因崔姓造屋侵占学基,经张振宗呈控,罚钱三十五千文,即交振宗生息。道光八年,前守董,追出前项本利钱二百千文存库。十九年,里民曹宗海、刘超、李长若,具领置得学田三十亩,以充经费,复经刘让、柴栋、李太等,捐修学舍三楹、厨舍一楹,并桌凳等物,现已延师课读,一乡称便,其地段落四至,详碑记。”

据当地长者杨东山老先生讲述,报恩寺所在地为石台街东寨门内,旧时院内共有各类殿宇三十九间,尚可述及的有山门、大殿、火神殿、广生殿等。上世纪中叶后,废寺兴学,寺内所有殿宇均被改为学舍,大殿门前左右两侧的两块古代造像碑,也被推倒埋入地下。2018年,石台小学进行校舍扩建,施工过程中,无意间将当年所埋造像碑中的一块挖出。村中城隍庙庙主张同青等人闻讯后随即赶往现场,在与村干部及学校领导进行交涉后,自费将其运至城隍庙内妥善保护。

造像碑是以雕刻佛像为主的中国古代石刻艺术,自佛法东传以来,受中国传统刊石立碑的影响,与中原的碑刻传统相结合,于是出现了佛造像碑和造像题记。凿龛造像是佛教造像碑的重要体现,人们在造像上镌刻文字,常铭刻造像缘起、记年,以及造像者姓名、籍贯、官职、发愿文等题记,有时也刻有供养人像,这类石碑在佛教艺术领域称“碑像”或“像碑”。造像碑盛行于北朝时期,多发现于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宋赵明诚《金石录》记载有光初五年(322年)前赵浮图澄造释迦像碑,是见于著录的年代最早的一例。现存的实物,以北魏时期的最早,而以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时期的数量最多,说明其最盛期在北朝晚期,至隋代日趋衰落,唐代仅偶有发现。其造像题材和造型风格等方面的特征,一般近于同时期的石窟寺艺术,但因雕刻于碑石上面,故多系高浮雕作品,且形体较小,雕琢得更加精细,是研究当时宗教艺术及宗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汝州毗邻洛阳,历史上宗教氛围浓厚,古寺众多,然而遗存于世的古代石雕造像及造像碑却屈指可数。石台街报恩寺旧址出土的这块造像碑,由于碑身文字多数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识,因此对该造像碑的断代成为难题,通过请教文物专家学者,大家一致认为该造像碑为北朝造像无疑。结合报恩寺建于元代至元年间的历史,推测该造像碑应该原非报恩寺之物,其历史当与北魏之石台县、北周之石台郡时间等同,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矣。

报恩寺故址出土的这块北朝造像碑,为扁体碑形造像碑,碑首碑身连为一体,碑座已失。碑首呈弧形,雕六龙盘绕,龙首向下口衔碑身两侧上沿。

碑阳。碑额作双龙盘曲状,与一般碑额相同,但额上居中处刻开有一龛,龛内为一铺三身,雕一佛二弟子像。碑身部分,被等距分为上下两列,每列开有两龛,共四龛,龛内为一铺五身,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佛龛以下则为线雕供养人像。

碑阴。碑额作双龙盘曲状,与一般碑额相同,但额上居中处刻开有一龛,龛内为一铺三身,雕一佛二弟子像。碑身部分为造像记,由于损毁严重,已无法通读,仅依稀可辨识部分内容,多为布施人姓名。造像碑是源自民间群众力量所建造的佛教供奉物,有独资亦有集资而成,因此造像题记上通常刻有供养人姓名,由民间佛教信徒所组成的信仰团体,称为“邑义团体”,信仰团体的指导僧众称为“邑师”,平民背景的男女信众,则自称佛弟子、清信士、清信女。若属邑义成员,即加冠“邑主”“邑子”“邑老”等名衔。供养人是造像艺术的推动者,也是佛法流传的护持者。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