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三宝———汝帖下辈子变成老母鸡晨曦中的东城宋永庆:用生命书写忠诚中大街:北宋乾德年间开凿的“官井”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359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9-14

宋永庆:用生命书写忠诚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国现

宋永庆

他带着党和亲人的重托,满怀火热的报国之心,踏上西去的列车,从中原腹地,不远万里,来到新疆,被分配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北屯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三团四连,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战士,开始了火热的战天斗地新生活。

他叫宋永庆,1964年6月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响应党的号召,到全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向组织递交了三次申请书,申请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边疆去建设大西北,最终获得批准。

宋永庆,曾用名宋公正,生于1938年农历二月初三,1946年至1952年在留王小学学习,小学毕业后考入临汝一中,1955年至1957年读高中,高中毕业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响应国家号召报考农业大学,被河南省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录取。

宋永庆当初高考时原本想报考有家学渊源的医学专业,但是班主任王泉水老师教导他,作为班长,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于是他听从恩师教诲报了农林专业。初到新疆,他担任农业技术员,每天起早贪黑,背着铁锹,来到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指导农业生产。每年三月份开始春播,直到八月份,其间不停对小麦进行浇水、松土、施肥、灭虫、除草等田间管理。

全连几百号人,就一个大食堂,遇到有时候回营地晚食堂就没饭了,宋永庆只能饥一顿饱一顿,好在年轻,能扛住。有时候运气好,可以到河南老乡家里将就蹭一顿,因此对老乡情谊感激不尽。初到新疆时,宋永庆住的是地窝子。所谓地窝子,就是在干旱荒寒的戈壁滩上挖个坑窝窝,然后在坑上面棚上木材,木材上面再覆盖上树叶、草、土石,人就住在里面。那是古诗中所谓“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大西北。冬季特别严寒,气温动辄低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人住在地窝子里,睡觉不敢脱衣服;次日一早一觉醒来,眉毛、头发上全是白霜,呵气成冰。

后来,连队盖起了土平房。先是用土搭成二尺来高的土墙,上面用木头棚盖,再用芦苇扎上把子,铺在木头上面,再用泥土封上,洒水腻光。因为那里长年累月干旱少雨,所以也不用担心房子会漏雨。一间平房里要睡五六个人。床是简易的木棍床,用铁钉把木棍钉成床的样子,就作为床,床不太结实,有时候睡到半夜正做梦呢,床塌了,迷迷糊糊中爬起来再用钉子钉好继续睡。没有煤,大家都是自己捡木柴烧火墙取暖。照明,点的是煤油灯。

但是那个时候地广人稀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机械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春季里人们用洛阳生产的东方红拖拉机耕地和播种,秋八月用康拜因收割,地头等待着汽车,收割了打成麦粒直接装到车上拉走,送入仓库存放。粮食主要用于支援内地,留下一部分保障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和各连队生活需求。

1967年底,宋永庆回到河南汝州老家成亲。婚后不久,他就带着燕尔新婚的新娘李香重返新疆,夫妻二人在远离故土万里之遥,战风斗沙,开启了艰辛岁月。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三团三连、四连和团第一中学等单位工作期间,宋永庆曾经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三团技术员、副连长兼技术员、一八三团一中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务。1966年5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被团、师政治处、司令部评为过硬干部、先进科学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多次出席师、团先进代表大会。

1979年年底,宋永庆结束16年援疆工作后,与家人一起,回到河南汝州老家,开始了为家乡教育事业而奋斗的新征程。

回到家乡后,宋永庆被分配到临汝县高中担任副校长兼工会主席。他的爱人李香被分配到西街小学任教。

对于组织上的信任和任命,宋永庆起初是有畏难思想的。1977年全国刚刚恢复高考制度,地处中原腹地的临汝县,高考成绩并不突出,上线率很低(那个年代全国各地高考上线率普遍不高)。但是当他想到临汝县71.6万父老乡亲的希望,又想到组织的信任和重托,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于是他不再犹豫,而是毅然决然接受了这个严峻的挑战。

既然下定决心,他就紧紧依靠学校领导集体,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全身心投入工作。刚到任不久,1980年,由于师资紧缺,课不好分,宋永庆就率先垂范,主动请缨,承担了高中一年级两个班的政治课教育教学任务;1981年,生物老师紧缺,他一人主动承担了高中二年级四个班的生物课和高中三年级两个班的生物课,严重超工作量运转。其间,尽管课头多,课节多,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量大,但是他坚持按照大纲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努力改进教法,提高学生成绩。

在教学中,为了面向大多数学生,兼顾两头,宋永庆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的同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采取多种方法,讲清概念,揭示规律,把知识讲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遇学生没弄懂,他就反复讲解、演示,加强课内课外辅导,及时答疑,直到学生弄懂为止。每进行一次大小考试,他都仔细评卷、评讲,进行质量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对普遍性问题进行集体解答,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作为一名学校领导,宋永庆时刻不忘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个教职工的心里。对有病和退休的同志经常问候关照,如物理组老教师、班主任郭五星同志,家里子女年龄小,困难大,1982年夏季麦子受灾歉收,全家每人仅平均40斤小麦。为此,宋永庆提议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在经济上给予适当救济。对同志关心爱护,对于自己的学生,他更是给予慈父般的关怀。对于班里家庭贫困的学生,他经常带他们到家里谈心,谈学习,问家庭,留他们在自家吃饭。

在工作原则上他决不让步。党支部分配宋永庆抓学校录取新生工作,为了保证新生质量,他以党性原则为准绳,对不符合标准者一概不收。对于试图说情的学生及学生家长,讲清党的政策。学校分配他抓教学、学生辅导和班主任工作,他凡事必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师生、班级和教导处人员一块研究如何贯彻落实《中学生守则》、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和“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和学生干部会议,提出不同时期的班级工作重点。

在临汝县高中工作的四年中,宋永庆无论抓教学、体育卫生、工会、学生辅导、调资,还是教生物、政治课等,他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努力高质量完成上级和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正是由于宋永庆在临汝县高中德才兼备,工作表现出色,他迅速得到领导的关注和认可,于是在1983年他被组织调任临汝县教育局副局长,主管人事和财务工作。1990年4月调至汝州市政协机关工作。

担任教育局副局长的七年里,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负责。使命在肩,马不停蹄;虽然有时有病,但是只要不倒下,他都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知疲倦地坚持工作。其间因为病倒二次住院,都是身体稍稍恢复,尚未痊愈,就迫不及待出院投入工作中。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延误治疗时间,最终因积劳成疾,于1990年农历八月二十四与世长辞。

宋永庆同志的爱人李香老师,多年来精心保存着几份油印文档,《一九八三年大中专招生临汝县初选情况》《临汝教育简报:临汝县一九八四年高考上线情况》《临汝县纸坊高中二二班思想调查》《县高中三年级生物题类型举例》。这些文档都与宋永庆同志直接相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永庆同志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与大爱精神。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