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的街头显得有些冷清,骑岭乡王堂村杨兰英家里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院子的一侧六七个人围坐炉火旁取暖说笑,另一侧杨兰英在为村民轧面条,这一轧就是20余年。
1994年,34岁的杨兰英失去了丈夫,独自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和未满周岁的女儿,同时照看年过花甲的婆婆。从缚笤帚、做衣服悠街转巷叫卖,到轧面条补贴家用,她用中国女性的善良和美德,用自己亲身经历,对子女言传身教,使子女走上了成才之路。
两个儿子成家后,杨兰英不仅是多了两个儿媳,更是多了两个闺女。“俺媳妇都可好,待媳妇就得和待闺女一个样,一二十年了,俺都没有拌过一次嘴,没生过一回气。”提到两个儿媳,杨兰英直夸好。每逢儿子和儿媳有矛盾,她总是和儿媳站在同一战线,说服儿子。当儿媳心情不好发脾气时,她也总是笑眯眯听着,然后再找适当的机会与儿媳沟通。儿媳生产时,她给儿媳做吃做喝,端饭、洗衣,照顾得井然有序,儿媳感动地说,“妈,你就是俺亲妈呀。”
儿子成家立业后,她并没有去“享清福”,而是将照顾6个孙子孙女的重任揽了过来,由于两个儿子都有自己的事业,她就将孙子、孙女接到自己家里,给他们缝补洗衣、做吃做喝,接送上学,有时儿子儿媳工作忙,她就和孙子孙女住在一起,任劳任怨地付出,从未有一句怨言。“儿子、儿媳有自己的事业,我要做他们坚强的后盾,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别人问她照顾儿媳、孙女孙子累不累,她总是说,“都是俺家的孩子,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对他们好,他们生活得好,俺家就能过得更好。”
以前轧面条是为了生计,如今家庭条件好了,任孩子们怎么劝说,杨兰英依然坚持在村里轧面条,每斤2毛钱的价格从未涨过,她还免费为村里的五保户、贫困户轧面条,不向他们收取一分钱费用。“以前家里困难,街坊邻居没少给咱帮忙,如今生活好了,也得对他们有所回馈。”杨兰英说。
宋小亚 姚琼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