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黄旭彤)4月23日,小屯镇农业技术人员来到田间地头,实时监测,准确把握小麦条锈病发病传播规律,制定防控预案,并带领应急喷药队伍对麦田进行防治,给予群众技术指导,积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针对小麦病虫危害程度,制定分级管控方案,切实提高防控效果。
当前,小麦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连日来的阴雨天气给小麦病虫害防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今年多阴雨天气,小麦条锈病发病时间比往年提前了不少。”植保站工作人员介绍,小麦生产后期往往多种病虫重叠发生,交替危害,应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白粉病、吸浆虫、麦穗蚜等其他病虫,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防早衰相结合,推行药肥混用,努力做到一喷多效。
条锈病、蚜虫这样防治:
小麦条锈病:
要加大小麦条锈病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坚决落实“准确监测,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的防控策略,及时封锁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做到应治尽治,压低菌源基数,降低后期大面积流行风险。
防治药剂:三唑酮、戊唑醇、氟环唑、己唑醇、丙环唑、丙唑·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等。
小麦蚜虫:
突出抓好小麦穗期蚜虫防治,一旦百穗蚜量达500头,立即组织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如果穗期气候条件适宜,蚜虫发生代次增加、繁殖速度加快,呈暴发危害势头时,应适当增加防治次数,确保防治效果,减轻虫害损失。
提倡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将杀虫剂与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等,科学配方、混合喷洒,综合控制白粉病、锈病等多种病虫危害,达到一喷多效。
防治药剂:吡虫啉、呋虫胺、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氟啶虫胺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蚜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