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2743期)
王志敏:谋之于宏,就是谋发展大势之宏。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思想偏于保守的正定来说,缺乏大视野、大方向,借外势、造内势、迎趋势,成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于是,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就步调一致地带领干部群众,在全县形成了不落人后、敢领潮流的大干快上局面。思想观念的突破,自然成了正定改革开放的先导。
谋之于远,就是谋持续发展之远。在当时,虽然还没有可持续发展这样明确的提法,但在全局工作谋划中,已经实际地关注到持续发展、长远发展这个层面了。从产业结构上说,明确提出要摆布好三个产业的关系,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努力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开发第三产业。从两个文明建设上,强调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齐步走,不能形成跛脚,跛脚走路是走不好也走不远的。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谋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既看重经济发展的实际利益,更看重保护环境的长远利益。就这样,正定初步形成了三个产业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有了教育、文化、旅游等多项成果的收获,特别是省会水资源地选址正定,更是为当年的环境保护做出权威鉴定。
因为秉持战略思维,让正定发展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大思路、大格局,对当时来说这是一个好开端,对于后来则是奠定了一个好基础。这是正定赢得未来的宝贵思想条件。
采访组:引进人才是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期间大力推动的一个举措。请你们谈谈当时正定的人才政策,以及他和县委班子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朱博华: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领导县委班子在人才问题上有很大的作为,营造出了一个大气象。
经济发展,关键在人才。近平同志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看到,各地发展路子不同,有的念“山海经”,有的念“草木经”,正定没有特别之经,就是缺人才。于是他们就把人才和发展联系起来,在正定这块土地上念起了“人才经”。
这本经,还真是让近平同志和县里的领导念大了。从县内到县外,经过反复计议、谋划,通过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6个渠道,用大气力解决人才问题。在实施层次上,则展现为三部曲。
第一部曲,领导班子自己先念“人才经”。聘请高端人才成立县顾问团,借专家学者的大脑,为正定的发展出谋划策。
登门拜访,真诚邀请,在北京工作的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医学专家张晓楼、食品专家杜子端,在河北工作的教育专家潘承孝、科学家邹仁钧、作家尧山壁、画家田辛圃等几十位高端人才,都成为正定县顾问团成员。几年中,他们都亲自来正定,与县委、县政府领导一起交流,给正定以信息输送、科学咨询、决策指导和实际工作支持帮助。全国第一家农村研究所,石家庄地区第一家标杆医院,就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搞起来的。由于顾问团的建立,由于这些大专家、大学者对正定的支持和关心,极大提高了正定的知名度,抬升了正定的人气。全国26所大专院校、21个科研单位、76个重点厂家和正定挂了钩,正定从借脑借智的高点,转化为举国关注的热点,又转化为各项事业发展的亮点。顾问团,确实给正定顾了问、帮了忙,让正定沾了光。
第二部曲,全县念“人才经”,解决各方面的人才问题。
“人才经”,首先在于人才大观念,在于如何看待人才,人才在你的心目中是个什么位置。县委、县政府以正式文件出台关于招贤纳士、广揽群才的正定九条。这正定九条,情之殷殷,意之切切,借助现代媒体的传播力,来了一个广而告之于天下。英雄不问出身,无论五湖四海,来正定就欢迎。“上”至国家级专家,“下”至乡镇企业的技术能人,“红”至科研单位人员、大专院校毕业生,“黑”至戴帽右派、争议人物,只要真正有一技之长,能为正定的经济起飞助一把力,县委、县政府都一律开门相迎、真诚以待,用其所长而不求全责备,扬长避短知人善任,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应招来正定工作的机械、电子、纺织、化工等各行业技术人才,就在古城大显身手。外来人才之外,县内也涌现出不少人才,仅仅是依靠社会力量多种形式的70多个培训班,就有结业人才1.3万名,正定有了自己的“人才供应处”。能够一视同仁、不拘一格地用人才,这在当年无疑是很大的观念突破和思想解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