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伟
我一向觉得我是一个喜欢家常滋味的人,这一点我是越来越肯定的。
这里所说的家常饭,不是刻意渲染那些吃货们所要求的无肉不欢的家常,而是实实在在萝卜白菜之类的那一种朴素的家常。以至于情愿一日三餐稀饭豆芽大蒸馍等等,当然,有油馍更下饭。
在中原,尤其是汝州,各种馍是餐桌上的一霸。现在大街小巷、商场超市里各种馍都能买到,且价格也十分平易近人。即便有一些馍搁以前并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比如烙油馍。但如今满大街的小吃店都有卖,很轻易就能让人狼吞虎咽大快朵颐地吃上一块。
烙馍,顾名思义就是在鏊子上烙成的。鏊子大多是铸铁的,近年来也有了熟铁和铝合金做成的,用法也大致相同。特别是电饼铛的出现,更是让烙馍唾手可得。鏊子不大,直径一尺二寸左右,烙馍随着鏊子走,直径也就一尺左右了。
所谓烙馍,主要在“烙”,同时制造烙馍要两道技术关要过,一是“擀”,二是“翻”。
烙:标准话念烙(lào),但汝州人念烙luò(落)。无论是念luò或是念lào,意思均为用器物烫熨,也表示把面食放在烧热的铛或锅上加热使熟。
“擀”要擀得薄、匀、圆。烙馍多用白面为原料,少有掺有杂面。先将面调水和得软硬适中,最好让面“醒”一会儿。面和得硬了,擀起来较难;和得太软了,擀好了也会变形,所以和好面是擀的第一步。将和好、“醒”好的面分成单个面剂儿,然后用特制的小擀面杖擀,擀的又大又圆又匀且薄。
记得以前外婆烙油馍时,会在水里加点盐,在案板上把面堆扒出一个小坑,一点点添水,直到把面和成很软的面团,然后将面团用擀面杖擀开,折一次抹一层油。面团起粘的话,就稍微撒点面噗,然后撒上葱花。如果之前盐放的少,擀面时可以再均匀地撒上一点。擀面时能把一个面剂儿擀得很薄很薄,然后抹上一层油,撒些葱花儿,再折叠起来再擀薄。就这样擀擀折折,直到圆润光洁,这样做出来的就有层次了。
鏊子烧热后,外婆会把鏊子上表面擦得一尘不染,再抹上一遍油,接着才把擀好的馍坯放在鏊子上,中途要不断地用翻馍批儿翻动和转动。把馍烙到五成熟时最为关键,这时的火苗不能太大,还要在鏊子表面再均匀抹一遍油。一只手按压在馍的中间,并慢慢地拨动旋转,另一只手操动翻馍批儿从馍的边沿向中心掬压,一圈又一圈……薄薄的就油馍被掬松了。最后烙熟的油馍要从鏊子上小心地托下,轻轻地放在盛馍筐儿内。
外婆烙的油馍,最大的特点是食用时用手捏住馍边提起轻轻一抖动,整个油馍马上散成一层儿一层儿,又软又细又均匀。馍里面散出的热气掺着葱花儿和芝麻油的香味升腾起来,弥漫了整个屋子,不等油馍入口就已经把人给“香”晕了。
性急的孩子们不等大人把烙馍切开,撕下一块撒丫子就跑,边跑边往嘴里塞。
最为好吃的,是两面焦皮中间那柔软的馍心。入口柔若棉花,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用牙齿轻轻咬开,面香油香葱花香合为一体在口腔弥漫,那滋味,啧啧。
这是烙油馍。若是烙饼馍,则是另一种做法。
和好的面不放油也不放盐,擀好后放在鏊子烙熟即可。烙饼馍的火候是很关键的,火旺容易糊,火小烙的不香。热热烫手的烙馍,卷上几根葱、几根咸菜,或是抹上面酱,便是很不错的主食了。
饼馍不耐吃,下得快,一张一张总是吃不够。若一家人口多,则需要烙出一大摞才够吃一顿。所以,烙饼馍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需要有人帮忙。卷起饼馍,那柔韧的口感、脆爽的大葱咸菜、满满一包的菜香,常常让人在回味无穷中想起自己的家和记忆中的亲人。
据传,烙馍是由秦汉时的“白饼”演变发展而来,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宋代《东京梦华录》中有“荷叶饼”的记载。据清代《调鼎集》记载:“薄饼:秦人制小锡罐,装饼三十张,每客一罐饼,小如柑,罐有盖,可以贮。馅用炒肉丝,其细如发,葱亦如之,猪羊并用,号曰‘西饼’”。由此可见,陕西“秦人”制的薄饼,就是现在的烙馍。烙馍这种民间的面点食品不但历史悠久,并且名气匪浅。
小时候,天天能吃到烙油馍,那是个很奢侈的梦想。
在那个物资较为匮乏的日子,除非家里改善生活,不年不节很少有人家去费油费盐烙油馍。如果这家人连着几天吃烙油馍,会被邻居们笑话不会过日子。
所以在那个年代,油馍不是想吃就能吃的。天天都有油馍吃,那是一个近乎乌托邦的存在。
说起来,烙油馍也算是地方特色的传统面食了。在汝州,凡是把面粉加水调匀,蒸熟或烙熟、发酵或不发酵做而成的食品,都叫“馍”。有“饼馍”、“油馍”、“蒸馍”、“锅馈馍”等诸多品种。
“锅馈馍”尽管也叫“馍”,但比起烙油馍来更是奢华。以前烙油馍好歹是家里做的,而锅馈馍则没见哪家哪户自己做。家里有客人来,大人们会招呼孩子:去,到街上买两块锅馈馍来。由此可见锅馈在“馍”中间的地位至高无上。
即便是油馍,在汝州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烙油馍,另一种是炸油馍。烙油馍平时多少也能吃到,而炸油馍则是节日的食品,或是走亲戚时的礼品,在此不做赘述。
有味使其出,无味使其入。如今,随时随地都可以吃到烙油馍,但已不是年少时的那种滋味,也吃不出当年的亲切感和踏实感了。
印象中,年少时候的滋味是静谧的,悠长的,长的足以终生回味;那时的滋味也是安静的,一个人拿一块烙油馍就可以毫不受干扰地坐在房前屋后,静静享受阳光透过魅蓝,把这种滋味烙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