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百年的大槐树见证了米庙沧桑而又厚重的历史
米庙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汝州市东部,五岳之一嵩山余脉的玉皇山下。米庙镇原名尚庄乡,民国时叫正义乡,境内现存有仰韶文化遗址、汉代承休故城遗址,以及两城一寨遗存等,文化底蕴深厚。
米庙镇历史悠久,周为王畿之地,秦属三川郡,西汉为周承休国国都,东汉为嘉美治所,隋置汝州,唐、宋、元、明、清均为汝州直隶州,1912年属临汝县,1988年撤县建市,属汝州市,今被誉为全国武术之乡、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
米庙镇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历史,北部的八个行政村是皮定均、徐子荣领导的豫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的十几个行政村全部是根据地抗日游击区,全镇建有民兵组织和人民政权、临汝抗日县政府县长党锋曾长期在于窑村居住。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米庙镇人民在临汝县抗日县政府的领导下,同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土匪武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境内曾发生过枣树庙战斗、黄涧河伏击战、黄庄反扫荡战斗和张鲁庄二十七烈士殉难战斗,以及尚庄民兵转战五百里,成功护送盟军美国飞行员等重大事件。涌现出汝州市唯一一个女烈士马英和民兵烈士尚山、尚兴、魏大山、宋古堆、宋连须,以及二十位八路军烈士的悲壮事迹。
米庙镇治所地在米庙村,米庙村因村中古刹“米庙”而得名。米庙,古时称祖师庙、祖神庙等,当地俗称“米爷庙”,位置在米庙村南北大街中段,有东、中、西三处院落。据庙内碑碣记载:该庙始建于明朝。清初,有米姓人家自陕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开始重建家园。把祖师庙改名为“米家庙”,别称“米爷庙”,村便以姓和庙为名,简称米庙村,并延续至今。
大清咸丰、同治年间,捻军横行豫西地区,所到之处,攻城掠寨,危害一方。据《汝州市志》记载,捻军在汝州的活动始于咸丰七年(1857年),前后共在汝州活动达十年之久,期间即有张洛行、张宗禹等外来捻军流动骚扰,又有如陈发贵、张第三、王四老虎、李中显、李汰春、肖况、石洪保、李瞻等地方捻军作乱,祸害一方。
据传:大约于大清同治二年,米庙村为御乱军危害乡民,玉皇山下的长马、安庄、米庙、李湾、李庄、水磨口和牛家湾等村的民众,以米庙为中心开始筑寨,共同防御匪患。但最终因各村居住分散、民众人数较少(解放前米庙才只有几十口人家),筑寨力量不足,建建停停,停停建建,虽历时数年,一直到民国初期米庙寨周围土夯寨墙才初见雏形,寨门修建更无顾及,最终成了半拉子工程。到1958年,村民嫌夯土寨墙碍事遂将其扒毁,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彻底夷为平地。
据了解,米庙村从解放前的几十口人家,今天已发展到300余口,其最大特点是构成复杂,姓氏较多,主要姓氏有杨、安、魏、李、周、张、王、屈、罗、鲁、高、郎等姓。以前米庙院落规模较大,每月有六次集(市),每年还有固定的大庙会,自然而然周边十里八里村庄,还有更远处的商贩来此做买卖,包括杨姓在内的十余个姓氏。这些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姓氏的人,挣了不少银两后,在庙周围盖点小房子,一边做个小生意一边给大户人家种地,久而久之便以此为家并繁衍生息。后来,到此定居的人也越聚越多,人口也不断增加,于是便形成了如今这样一座以庙院为核心的较大村落。
来源:“汝州文化研究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