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竹林话东坡麻花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62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7-09

东坡竹林话东坡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汝河南岸,那一片竹林,那一片翠色,与水相映生辉,是人心如止水的颜色。

远处,似有笛声若有若无地从宋朝传来,不知名的曲,却牵动人心。

苏东坡与竹,说来话长,就从这片竹林蔓延开去。

苏东坡与竹有着浓厚的情缘,他的这种情缘,不仅表现于家乡,也不仅表现于任上,而表现在他所能看到的所有竹子,包括如今汝河南岸边的那片东坡竹林。

苏东坡的家乡四川眉山有一个东坡竹园。园不大,景雅致,专为东坡钟爱竹而建,在全国都不多见,颇得外地朋友钦羡。

细数东坡与竹最深厚的渊源,莫过那首《于潜僧绿筠轩》。光看题目,不了解苏轼的人莫名所以。但一说诗的内容,很多人耳熟能详:“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特别是“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更是口口相传,成了苏东坡爱竹的代言词。

苏东坡爱上汝州的竹,应该是形势所致、环境所致、情绪所致。汝河南岸那片竹林,与苏东坡家乡的那片东坡竹园相仿,葱葱郁郁,叠云青影,款款摇出七分醉意三分情趣。放眼之处,萧萧万竿,气宇轩昂,捡一片竹叶,于嘴角边颤动出悠闲,和着三五鸡啼、鹅鸣于翠荫溢出声音愈见翠绿悠扬……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苏轼由定州知州被贬为英州(广东英德市)知州。由定州至岭南数千里,举家远迁,费用浩大,只好再次到汝州找他的弟弟苏辙(汝州知州)筹措路费。住了十多天,苏辙带他游了温泉、龙兴寺、汝河,最后又领他到汝州郏城小峨眉山游览。

二人站立于山巅,北望嵩岳逶迤,南瞰汝水如带,脚下两道山梁“峰峦绵亘,状如列眉”,青山绿水,风景如画,酷似家乡峨眉山。

二人站立于河畔,两岸垂柳依依、蒲苇藕菱移步换景,交错变幻,诸般美景和水中倒影悠悠然地随舟倒行,像渐次打开的山水长卷,叫人目不暇接,迷离遐思,颇有那种“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

苏东坡放眼望去,河中之岛,星罗棋布,满目叠翠,郁郁葱葱,点缀影印在明净如镜的河中。水面烟波浩渺,碧空中几只白鹭徘徊飞旋,凉风徐来,周身顿觉舒坦无比,一股“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移步竹园,苏东坡再也不肯挪步。他吟诵着他的那首《竹》: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他对竹十分偏爱,在他的诗作中,竹诗比比皆是,不下百首。年轻时,“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抒写抱负;中年时,“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转向闲适;老年时,“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已达超脱……纵观东坡写竹之变,似乎看到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对世事的感叹。

竹能入列“梅兰竹菊”四君子,可见古人多好竹。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竹林七贤”到白居易到苏东坡,无一不与竹有着不解之缘。而真正能有“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种境界的,非东坡莫属。在处理精神与物质的倾向性选择上,他显然指向了前者。但他并不因为竹之雅,就排除肉之俗,能二者得兼,才是真实的苏东坡。所以他又说:“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好竹连山觉笋香”,那竹笋烧肉的美味,从汝河岸边飘向各地,从宋朝飘到现在……

岁月无言,那竹无言。

每根竹子都是直挺挺的,向着天空生长。阳光透过竹叶,散落下来,星星点点。与竹有关的,多是些清幽风雅之物。倘若一间酒馆生在竹林处,赶路的人都会闻香下马。要是禅院坐落在竹林处,总是会有禅心雅静的人,停留不去,便有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清风扫过竹林,似乎有笛声悠扬的声音。在人声鼎沸的城市,即便是种了几株竹子,也是听不见的,风过竹叶的声音,被车马喧嚣盖住。到了这里,那就是另一般景象。静下来,会听见很多美妙的声音。苏东坡循着竹林小路,一路思索,做人当像竹子一样的挺拔和高风亮节,有一颗空灵通透的心,有一身风雪压不弯的傲骨。

在竹林里漫步,一切都慢了下来。连说话的语调也是轻缓些许,脚步自然是慢慢移动的。竹林深处,有一个古老的石槽,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他顽皮地脱了鞋子,赤脚在石槽上走动,脚底生出的凉意,由下而上,让整个身子都清凉起来。时间久了,也许觉得脚板太凉,赶紧盘腿坐在上面,入定,净心,在不自觉中。

尽管这一年,这一刻,他已年逾花甲,政坛失意,但还有什么烦恼,能挡住他爱竹喜竹的赤子之心呢?

苏东坡一生对竹情有独钟。食与竹之间的关系,可上升为物质享受于精神享受之间的关系。他的笔下,竹与画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诗词书画样样精通的东坡,不仅爱竹而写竹,画竹更是继承与创新齐飞。

说起东坡画竹,绕不开一个人,这便是苏东坡的表弟,宋朝的画竹高手文同(字与可)。因共同爱好墨竹,苏东坡与文同常讨论画竹,感情甚笃。东坡对于画竹的理论,最为精辟的见解莫过于“画竹必先成竹于胸”。这也是成语“胸有成竹”的本源出处。苏轼、文同画墨竹,光大了“湖州竹派”。后世画家,从元代赵孟頫、顾安到倪瓒、夏昶等,凡写墨竹,无不受到文同与苏轼的影响。

更厉害的是苏东坡画朱竹开创一派。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有天坐在公堂,一时兴起,随手拿起毛笔蘸着朱砂,画了一幅朱竹。生机勃勃的竹子火红热烈,十分另类。有人说:世间只有绿竹,哪来的朱竹?他便反问:我们也用黑墨画竹,世间哪有墨竹?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自成朱竹一脉。东坡朱竹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竹石不分家,苏轼善画竹,也擅长画石。苏轼把自己的作品与文同的比较后指出:“吾竹虽不及,而石过之。”如今,苏东坡留存于世的《潇湘竹石图》《枯木竹石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具有永不磨灭的魅力。

汝河如练、时光飞逝。近千年的时光悄然而逝,也许,正是因为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雅致,才成就了这个葳蕤了近千年的竹林。

汝河见证了苏东坡在汝州的过往,这片竹林也记下了他匆匆的脚步。在竹林,像他一样,修一颗淡静之心,也不枉这片竹子的清幽之境。世俗的诸多杂事,被抛掷在脑后,留下的是眼前这一根一根青翠欲滴的竹子,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竹林里,有人置放了石凳石桌。若是三五好友,摆上精致的茶具,在清风竹幽中,聊几句贴己的话,便是夏日午后最惬意的事情了。而如今,这片占地60余亩竹林正在按照东坡的意愿打造:一条小径、三座小亭、些许石桌石凳正在逐步进行建造和安放,让久居城市的人挣脱坚硬的钢筋水泥,增添一些自然淳朴之心。

在这片竹林,像苏东坡一样,沾一身清雅。

彼时,暮色渐浓,他已经分不清竹子与河水的颜色,满眼翠绿,如兰似麝,生生不息。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