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查看汝瓷成品
为寻找原矿石,在宝丰县境内的一座山上摔断了左腿;在烧制汝瓷时,因为车间漏电,他差点送命;去镇平县买玛瑙料,返回途中差点掉进深沟……河南工艺美术大师王振宇的汝瓷研发之路,可谓是“九死一生”。
“我从没想着要挣多少钱,当初在汝瓷厂上班,单位派我去大学进修陶瓷专业,我就一直在想一定不能辜负自己学的这个专业,所以这么多年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经历了那么多困难,我坚持了下来,牵手汝瓷无怨无悔。”6月15日下午,在位于洗耳南路北段的王家汝窑展厅,王振宇的目光缓缓扫过展柜里的每一件汝瓷,内心轻轻打开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青葱岁月与汝瓷相遇
王振宇说,他能够走上研发汝瓷的艺术道路,得益于他的汝瓷启蒙老师,也是他的姑父马永杰———我市恢复断代800年之久的汝瓷烧造技艺功勋级人物之一。
1958年,遵照周恩来总理“恢复汝瓷技艺”的指示精神,我市启动汝瓷研发工作,在蟒川乡严和店村成立临汝县国营汝瓷一厂,马永杰与当时的第一代汝瓷研发领军人物郭遂一道进入汝瓷研发团队。
时光倥偬,一晃到了1992年,17岁的王振宇在姑父马永杰的推荐下通过招工进入汝州市工艺美术汝瓷厂。一年之后,厂里要选送一批年轻的技术工人到高等院校深造,王振宇幸运地被选送到当时的西北轻工业学院无机硅酸盐系陶瓷专业学习。
大学三年,年轻的王振宇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小有绘画基础的他,对于机械制图课更是情有独钟。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制作500吨起重机吊钩三视图的课堂作业,王振宇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绘制的三视图被老师选为标准作业来展示。
1995年学校安排他到唐山的白玉瓷厂实习,那是一家国营大型日用瓷生产企业,是当时我国有名的创汇企业之一。在实习期间,他被企业里高大整洁的工作环境所吸引,被高科技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所震撼,也被里面技术熟练、高素质的工友所感动。当时他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汝州的汝瓷厂建设成这样的企业。同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王振宇回到汝瓷厂,正好单位要上马一个炻瓷生产分厂,21岁的他作为技术员跟随炻瓷厂筹建处的筹备人员一起,从窑炉改造、生产线论证规划、设备选型、采购、调试、安装,一直到产品试生产环节全程参与,并担任了炻瓷小线的车间主任。“那时候汝瓷厂是咱汝州市的龙头企业,厂子里有1000多名职工,下班时西环路上车水马龙,可以说是一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营、集体和乡镇企业改制,1998年王振宇下岗回到家中。“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出去学了三年的陶瓷专业,刚刚回来又担任车间主任,想着干一番事业,却突然遇到下岗。”
逆境似乎更能锻炼人。下岗后的王振宇卖过冷饮、开过自行车专卖店,后来开始经营水暖建材、洁具,生意好的时候,为汝州市一些大的工程供货,甚至承包一些工程,成为包工头。“当时手下领着十几号人,可以说挣钱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却一直割舍不下对汝瓷的情结。做包工头,无非每天就是陪客户喝酒吃饭,感觉这样的日子除了挣点钱以外没有一点价值感和归属感,所以有一天我决定要回归本行,重新回到做汝瓷的事业上来。”
做汝瓷“九死一生”,却越做越痴迷
2007年春节前,王振宇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讨论的结果,一致同意王振宇重拾汝瓷行当,就连他的姑父马永杰也当起了他的义务顾问。
于是,当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年货过大年的时候,王振宇却在忙着找师傅焊接窑炉。过了春节,王振宇的汝瓷厂点火开窑。“尽管之前把各方面的利弊都通盘考虑了一遍,甚至连最坏的结果都考虑到了,但真正自己做汝瓷还是遇到了比预想的要坏得多的结果。”
从2008年初开始,1.2立方米的窑炉,平均三五天一窑,每窑烧制下来成本5000元左右,连着14个月,却没烧出一件让王振宇满意的产品,几乎没有卖出去一件,大部分都免费送人或者留在了仓库里。此时,当初支持他做汝瓷的家人开始一齐“倒戈”,反对他继续干下去。
“我虽然也有些动摇,但心里有一个念头在支撑着我,尽管没有烧出我满意的产品,然而从每次的出窑,我看到了产品的一点点进步,所以觉得还是很有希望的。”王振宇辞掉了厂里的全部工人,决定从第一道工序选料开始,全部自己一个人做,力争找到汝瓷研发过程中的每一个瑕疵所在。首先是亲自设计亲手制作了一个0.2立方米的微型窑炉作为实验窑,以降低实验成本,其次开始对制作汝瓷的原料进行摸排。
汝瓷的原料分为胎用原料和釉用原料两大类,为找到最好的原料,王振宇一个人开着车在汝州、宝丰、南召、西峡等地的山沟里东奔西走。
2010年夏季的一天,王振宇头一天晚上烧制汝瓷一直到第二天早晨五六点钟,没有休息只是草草洗了把脸就开车到200多公里外的南阳市镇平县购买玛瑙原料,买完料又立即返回。因为疲劳驾驶,车子走到南召县和鲁山县交界的山路上时,他的双眼已经瞌睡得睁不开了,意识也渐渐模糊起来。“就在一刹那间,危险突然而至,我下意识感觉到危险,脚踩住刹车时,还在迷迷糊糊的半睡半醒间,真正睁开眼时,才发现离路边的一根电线杆只有10厘米近了,看着一米外十几丈深的悬崖,一下子就吓醒了。”回忆这段经历,王振宇仍心有余悸。
2010年春节过后,王振宇开车去宝丰县观音堂镇的山上寻找一种原矿石,一不小心左脚踩进了一个被枯草树叶掩盖的石窟缝中,导致左小腿和脚踝骨折。紧急中他拨打了一位朋友的电话,最终被朋友救下山,一直到现在,他的左腿还固定着钢板。
2011年底,凛冽的西北风呼呼刮着,王振宇在彩钢瓦搭建的车间里忙着烧窑,他根本没想到一场灾难突然降临。车间内使用的是三相动力电源,电线在车间房顶因大风吹动而大幅度摆动,与房顶边缘接触摩擦,导致漏电,顺着铁皮房传导到屋内连接的钢制水管上。那天,王振宇无意中把手搭在了钢管上,巨大的电流瞬间传遍了他的全身,并将他吸在了钢管上。“当时我全身痉挛,但意识还清醒,我张着嘴啊啊叫着,提醒旁边的工人救我。那个工人听到我的惨叫声,但他也被吓傻了,不知道怎么去救我。看到他没有来救我,想到自己这一辈子要完了,奋力求生的意志一下子就没有了,身子不知怎么就瘫软下去,在瘫倒时自身的重量救了我,使我的左手摆脱了电流的控制,最终救了我的命。”被紧急送到医院的王振宇,左手被电击伤的地方两个月后才恢复过来。
不要老想着出名,要老老实实做好瓷
经历生死考验的王振宇,越来越懂得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瓷的重要性。他一边致力于仿古瓷的研发,一边创设自己的新釉色。
“年轻就是我最大的资本,我可以有更大的勇气、更多的精力去创新。”将近3年的时间,王振宇一个人“闭关修炼”。
靠着自己幼时跟随姑父马永杰学习的绘画技能和大学三年的陶瓷工艺专业知识,王振宇在仿古汝瓷的研发上,运用现代陶瓷工艺学专业知识,克服了北宋汝窑限于当时的条件在烧制工艺上无法避免的缺陷。他烧制的仿古瓷作品不仅成品率大大提升,而且釉色古朴典雅,受到业内专家好评。王家汝窑也因此在2012年被河南省文物局评定为河南省文物复仿制品研究开发基地。
不仅如此,在汝瓷天青釉传统器型的基础上,王振宇又自己设计器型,开发出了粉青釉色的创新器型,他设计生产的双耳如意瓶、“越来越如意”摆件、柳叶瓶、鲲貅印玺等粉青釉汝瓷产品成为热卖品。
2014年以来,他设计的天青釉、粉青釉、月白釉套装茶具、“一壶四杯”“一壶两杯”精品茶具等,更是成为北京、上海等地客商的追卖品,“一壶两杯”茶具“知音”“知韵”曾创下一次6000余套的订单量。
在他看来,创新永远是汝瓷的精髓。基于这样的艺术理念,王振宇利用现代陶瓷工艺学不断革新汝瓷的烧造技艺,并自己设计加工汝瓷生产过程中的现代化辅助机械设备,由他发明的自动除铁器、小型振动筛、射流式真空发生器等,在同行中正逐步推广开来。他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与汝瓷相关的发明专利1项并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与汝瓷生产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3项、汝瓷外观专利16项。
如今的他,正在设计刻花印花汝瓷作品,“我想把风穴寺、望嵩楼、汝州八景等汝州文化元素都融入汝瓷产品中,目前我正在构思,期望这些新的创意能早日变成作品。”他更希望有一天,汝州的制瓷人也能坐在高大整洁的厂房里,用全自动的生产线,为大家生产出精美实用的汝瓷产品来。这就是他梦想中的汝瓷艺术殿堂。
融媒体中心记者郭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