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新韵意境悠习近平在正定雨后九峰山收心复学 不负韶华汝州风味小吃吴岭提线木偶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58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5-09

古街新韵意境悠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高大巍峨古韵悠然的青石牌坊,金光闪闪的大字“中大街”,流光溢彩的“承流宣化”,一下子将我从现代化的厂房拉回到了记忆深处慢悠悠的古巷旧时光里。

安详的老街,古朴的窗棂,清一色的青砖黛瓦,一切仿佛凝固在明清时代的古郡梦华里。

记得小时候,中大街是最繁华的街道。每到快过年时,母亲就会带着我来中大街办年货。两边的老式青瓦建筑,各色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百货店、布匹店、鞋店一应俱全,热闹繁华,人声鼎沸,妈妈拉着我的手恐怕走散。忽然一阵扑鼻的香味袅袅飘来,我高兴地顺着香气寻找,见西关桥头东北侧摆放着一个一米多高独具特色的锅台,细细一看,原来是用来支汤锅的竹筒,两头粗,中间细,养眼又舒心明亮雅致的米黄色。竹筒的上面是一个特制的大汤锅,汤锅的周围有一圈10厘米多宽的锅沿。锅沿上满满一圈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时令蔬菜,切成细丝的金黄色鸡蛋皮、切成细花的碧绿碧绿的香葱、黝黑透亮的木耳、鲜艳夺目的红辣椒丝、嫩黄嫩黄的豆腐皮、清新亮丽的小豆角……再看锅里,不稀不稠的热汤呈酱红色,里面漂着像小鱼一样鲜滑柔嫩的汝州粉条和蜂窝状的面筋。

我问妈妈:“这是什么饭啊?”老板一听,哈哈大笑:“小姑娘,你是第一次来我们中大街西关桥头吧?这是咱们老汝州最地道的胡辣汤!”光看这五彩缤纷的配料我就垂涎欲滴了,妈妈笑着给我买了一碗。老板拿着洁白的毛巾往手上一擦,麻利地给我盛了一碗热汤,然后拿着木制长勺顺着锅沿一溜抖擞,各种各样的配料已进入木勺中,他的手又一抖,五颜六色的配料就到手中的汤碗中,他又拿起一个精致的小醋壶,淋上一小勺香醋,说:“姑娘,好了!”

我接过来迫不及待地吃起来。粥咸淡适宜,酸酸的、麻麻的、辣辣的,汤汁粘而不沾,勾兑的面芡稀稠适中,豆角吃起来咔嚓咔嚓又脆又鲜,鸡蛋皮香酥嫩软,粉条滑溜劲道,豆腐皮香润耐嚼,面筋软而不腻,越嚼越有味,清爽可口,素雅简约。不一会儿,一大碗胡辣汤就见了底,不仅肚子暖融融的,浑身上下都酣畅淋漓,舒服至极,真是意犹未尽啊!

长大了,读了文友的文章,才知道这胡辣汤竟和苏辙有很大的渊源。传说,苏辙在汝州任知州时,那年,正值新麦上市,他让家厨给他做碗面,家厨用新麦和面,怎奈新麦子太黏,无法擀出劲道的面条,厨子顺手将和好的面团扔进水盆里,重新用陈麦面做了面条。侍奉老爷吃完,家厨觉得面丢了可惜,就在水里揉搓,意想不到竟揉出了劲道的面筋。家厨就用揉面筋的面汤和揉出的面筋,配上一些木耳、金针菇、葱、姜、辣椒给自己做了一碗汤。

正蹲在门口吃,苏辙闻见香味好奇地问:“偷偷做了什么好吃的?这么好闻,叫我也尝尝。”这一尝不要紧,素爱辣的苏辙大呼好吃,就叫家厨再做一碗。家厨见老爷喜欢,就别出心裁又另配上生姜、辣椒、胡椒、八角、肉桂等调料,配上高汤,并加上面筋、豆腐皮、鸡蛋饼等辅料。苏辙一吃,只觉一股热流从胸膛之中直散到肌肤毛孔之末,汗出得淋漓尽致,饭吃得有滋有味,大呼:“好麻好辣的汤!”因放有胡椒辣椒,从此,这粥就叫胡辣汤了。

后来,这胡辣汤的做法就在老汝州流传了下来,后人又根据喜好加入很多时令蔬菜,并配上汝州的特产粉条,胡辣汤就成了独具特色的汝州小吃。

这么多年了,每到周末,我都会骑着单车从城东北穿越整个小城,来到西南角的西关桥头,远远地就对老板大声喊着:“来一碗胡辣汤!”

在我的内心深处,老汝州中大街总有一些传统美食让我迷恋,让我沉醉。虽然它们是普通的、平民的、简单的,甚至是市井的、世俗的、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但它们在老百姓的心中永远是最实实在在、最贴心暖胃的美味。那些朴实无华的味道和天然淳朴的食物,已经成为一种情感和绵长的记忆,滋润着汝州人的生活,丰富着平平淡淡但却有滋有味的烟火人生。

令我留恋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遗存于此的历史和文化。中大街有个有名的仁义胡同,位于中大街十字街东约150米路南,介于中大街与南后街(文峰街)之间。胡同全长87.9米,宽仅有1.3米。每次走到这里,母亲就会给我讲仁义胡同的故事。相传清朝的时候,原本没有胡同,两家为盖房子垒活墙,争执不下,其中一家修书一封寄给在朝做官的家人。做官的家人回书一封:“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孝顺的孩子们听了很有道理,垒墙时就让出2尺。另一家一看,人家谦让,咱也不能争啊,也让出来2尺。这就形成了一条1米多宽的小胡同。

仁义胡同因谦让而得名,也见证了“争之不足,让之有余”的道理,更是人们对谦让美德的崇尚和向往。传说仁义胡同全国有6处,我们老汝州就有一处,可见我们老汝州优良的谦让美德源远流长。

记忆深处还有钟楼。小时候和父亲到钟楼市场卖西瓜,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这里的菜市场就已经车水马龙了,老汝州一天的繁华就从钟楼的早市开始了。那时对钟楼几乎没有了解。直到前段时间市政府拨款对钟楼进行全面修缮,我才知道原来钟楼竟是一处古老的文物。钟楼长25米,宽18米,面积450平方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汝州知州章世麟改建于州署前,系六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尖上置宝葫芦状饰物,造型古朴,线条流畅。钟楼内悬大铁钟一口,重9999斤,铸于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钟楼内铁钟于解放初期损毁。楼门开于背面,可做戏楼或群众集会时官员讲话之用,两侧明柱上装饰木雕飞龙,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老汝州城内一座标志性建筑。1981年,原临汝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1983年5月25日被批为县级保护单位。

如今,市委、市政府响应百城提质工程的号召,在建设“汝瓷文化名城、山水宜居绿城、豫西南区域性副中心城市”的奋进道路上,对老汝州这条曾经最繁华最具代表性的古巷进行改造,在保护中大街传统街区风貌的基础上,修旧如旧,古色古香,着力将历史性景观与现代生活有效整合,打造魅力古城,传承历史文脉。

看着修葺一新的钟楼阁、重铸的大铜钟,古色古香的老街焕发新的妆容,行走在中大街的青石路上,漫步在鲜花装扮的花影秋韵里,忠孝祠、文庙、张绍文故居、红石坊与青石坊,一个个古老而又具有文化标志的名字划过脑海,一下子唤起了我浓浓的乡愁和遥远的记忆,绵远香醇……

孙利芳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